文章来源:闽西日报 作者:余兴辉
冠豸山长寿亭景观。 朱裕森 摄
冠豸山水门墙景观。 朱裕森 摄
所谓“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而连城县城一隅、闹市之侧,却有冠豸山“平地兀起,不连岗自高,不托势自远”。
冠豸山山势雄奇,前山主峰两边紧挨着两座山,三座山峰高低错落相连,形似宋代以前执法官的官帽“獬豸冠”。“獬豸”相传是古代的独角神兽,能辨是非曲直,若见人争斗,就会角触理亏的一方。楚文王曾按这个形状制成“獬豸冠”。元曲名家关汉卿的《玉镜台》中就有这么一名台词“生前不惧獬豸冠,死来图画麒麟像”,说的就是执法官。
冠豸山正面如“獬豸冠”,彰显了威严正义。因此,古往今来,人们把冠豸山视为刚正不阿的神山,也是人们追求建立公正廉明社会的象征。三江(闽江、汀江、九龙江)上游,第一景观便是冠豸山,加上地势险要,易守难攻,又被誉为“上游第一关”。
昔日冠豸山上漫山遍野古木参天,半山腰有“松风亭”,山顶有“听松亭”,还有“印松麓”等景观和石刻,也留下了书法名家罗丹先生在抗战期间书写的 “一天秋色千峰雨,万壑松涛十里关”名句崖刻。松树让人感受到傲霜凌雪,百折不挠,无私无畏的凛然正气,冠豸山前一课古松已有二百多年的历史,品松韵,沐松风,树正气,赞风格,正与“冠豸”公正廉明刚正不阿的寓意相吻合。
壮观的“一线天”把冠豸山“一劈为二”,一边是灵芝峰,一边是五老峰,中间是深长上百米、间距仅两三米的狭长山谷。山崖耸峙,崖上萱草、红杜鹃、白百合、黄菊花、兰花、石蒲等摇摇曳曳,其生命之顽强,花朵之静美,让人叹为观止。满山绿树碧林与丹霞地貌的紫红沙砾岩一起,构成冠豸山万紫千红的绚丽色彩,深处其间,世俗功利消失于无形,一颗心灵纯净如泉。
登上五老峰向西眺望,县城一览无遗,九曲文川,缭绕如练,村舍错落,楼宇林立,田畴如画。冠豸山居然与城市融为一体,而最为奇特的是,虽然山下车水马龙,山上却异常幽静。“小隐隐于野,大隐隐于市”,冠豸山这座与县城为邻的山,邂逅它就是邂逅一位贤人高士。身居山间,人们徜徉于青山绿水,心灵深处常常会生出些许感悟,于山水间品出人生的真义。
冠豸山雄奇险峻、高壁峭立,特别是鲤鱼背上有三百六十五个台阶,垂直高度约有七十米,坡度足有80度。坚硬岩石上,一阶阶凿出梯子,铁索一牵,就是上峰道路。沿鲤鱼脊背一步步向上攀登,两侧绝壁深涧,林涛如浪穿耳,山上寿星岩饱经风霜一副淡定慈祥之态。走过山腹仅容一人通过的陡峭小道,深深峡谷中,一组石雕似的峻岩作奔腾气势,居中兀然挺立60余米高一柱石笋,孑然挺立于山谷天地间,直指苍穹,刚健挺拔,充盈着阳刚之气,给人以奋进、拼搏的无限遐想。
坐落于冠豸山东南部的石门湖,就像一块翡翠镶嵌在险峰奇谷中,映波云影,山色湖光,曲径通幽,山环水绕。轻舟荡在石门湖面,似一块绿绸随风波动,波浪细碎,波光潋滟。湖汊曲径通幽,满目青青竹丛,葳蕤松林,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行!
一座山,如果没有文化浸染,也就只是一块没有生命的石头。而冠豸山是有生命的,它是一座散发着浓郁的文化气息的山。与天下名山相比,钟灵毓秀的冠豸山不以山势巍峨称雄,却以书院众多而闻名。数百年的书声熏陶,滋润了冠豸山的傲然风骨。书院的兴盛,文人墨客的纷至沓来,在山间留存一批珍贵的历代摩崖石刻和题匾,以及一篇篇歌咏冠豸山水的诗赋文章。宋代以来,诸多高人隐士在此潜心攻读,六七家书院不约而同落户于山中,许多的宿学名儒钟情于此,并在这里留下了如许多精妙题刻。位于灵芝峰下的东山草堂这座著名的书院,引得众多名士欣然泼墨。清朝大才子纪晓岚游兴未尽,留下墨宝“追步东山”。民族英雄林则徐又慕名前来,挥毫题写了“江左风流”的匾额,两块题匾堪称“双璧”,让冠豸山光芒四射。
山上“五贤书院”有一副楹联,上书“渡大海而来,舟车所至,耳目所经,到此林泉,殊觉标新领异;登东山之上,风月为朋,烟霞为友,入斯佳境,俨然脱俗超凡”。这正是冠豸山这座公正山的真实写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