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来源:连城县委报道组     作者:黄水林 

        耕读文化  大学落户古村落

        培田客家社区大学是福建第一所以培训农民为宗旨的社区大学,也是我省第一所由政府、大学与民间力量联手创建的农村社区大学,由21世纪教育发展研究院、中国人民大学乡村建设中心和可持续发展专项教育基金、天下溪教育咨询中心、晏阳初平民教育发展中心、西部阳光农村教育发展基金会等单位联合当地政府共同举办,是从事非营利性社会服务的社会公益组织。
        社区大学发起人之一、主要创建者邱建生介绍说,成立农村社区大学,是“要打破精英教育的围墙,在当地推行新型的平民教育方式”,面向农民开设生产生活技能、人文社科、自然科学、社团组织训练等课程,以提升农村社区的整体素质,实现“知识农村化,农村知识化”。
      “厚重悠久的耕读文化是我们选择培田的根源。”  在邱建生看来,平民教育思想在培田早有萌芽,在培田建立平民教育示范点再合适不过了。培田明清两代有书院9个:肖泉公书馆、十倍山学堂、白学堂、义屋学堂、伴山公馆、岩子前学堂、清宁寨学堂、南山书院、紫阳书院。此外,村中还有家塾5处,童蒙、蒙馆9所。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当时的培田除了正统的精英文化教育外,还有面向全体村民的平民教育学校:农耕学校“锄经别墅”、手工技艺学校“修竹楼”和妇女学馆“容膝居”等。
        2010年7月,邱建生带着首批志愿者来到培田,在乡、村的支持下,举办首期暑期夏令营、组织村民开展文艺活动,掀起了开办社区大学的序幕。2011年1月8日,经过半年的试运行,社区大学正式成立,围绕新农村建设和国家教育发展的方针政策,结合当地实际,开展新时期平民教育与乡村建设的理论和实践探索;协助进行当地经济、教育、文化、卫生、人口等方面的建设工作,为当地的综合发展服务;有系统地整理、调查、研究客家的历史及文化,培养客家人才,让培田成为客家文化和社区大学的国际交流体验基地。去年以来,连城为进一步发挥社区大学的作用,利用社区大学志愿者“使无力者有力、使有力者有爱”的服务宗旨,巧妙融入科学、文明、进步的人口文化内涵,建立“培田客家社区人口大学”,巧搭“生育文明、幸福家庭”宣传服务平台。
        开拓视野  古村实现新发展
        “通过在社区大学的学习,我今年改良了油菜花的种植品种,还准备建一个葡萄园,发展观光农业,收入肯定能倍增。”在大夫第前的农田里,近尺高的油菜在寒风中盎然生长,社区大学的首批学员吴建明高兴地说起社区大学带给自己的新变化。
        前年底,吴建明尝试种了200多亩油菜花,由于种植时间过晚,品种不适宜,油菜的产量很低,收入只能保本。去年以来,他参加了社区大学的学习,培田社区大学立即组织有农技专长的志愿者下到田间地头,到厦门、长泰参加了生态农业经营培训学习活动,让他开拓了视野,为他找准了问题。现在,他牵头成立了种植专业合作社,发展观光休闲、体验相结合的生态农业,带领大家规模经营、共同致富。
        在培田造福新村,二女户吴景福今年利用自己的新家开了一家农家乐旅馆,由于没有经验,服务水平低,一个月没有几个游客入住。针对从事农家乐经营的村民逐渐增多,但经营水平低下的情况,培田社区大学请来了台湾经营农家乐的专家林绮莹老师,对吴景福等20多户参与经营或有经营意愿的农户进行了专业培训。
       “这个月有50多名游客入住,增收在4000元以上。”通过社区大学的培训,吴景福在县计生局、乡政府的帮助下,投入2万多元对农家乐进行了规范化改造,提高自身服务水平,生意马上有了起色。
        在培田社区大学,帮助村民开展以生态农业、客家文化旅游主题的经济活动,提高村民的经济收入是其重要的办学内容,凡是年满18周岁,具有继续学习愿望的农民,都可以报名参加社区大学的学习,并实行免费教育。
        培田社区大学结合农民的不同需要,采取灵活多样的教育模式,为农村培养人才。在师资力量上,培田社区大学以招募有一定能力的大学生志愿者作为主要力量,有针对性地邀请专家学者、大学教授为农民开设学习讲座。同时,还积极组织当地农民到外地参观学习,开拓视野,去年以来,共组织了10多批近100人到北京、厦门、长泰等地学习生态农业、手工艺制作等方面的培训活动,引导当地农民创业就业。
       为了解决当地农产品的销路问题,社区大学的志愿者还通过在网上发布信息,大力推销当地蜂蜜、香菇等特色农产品,先后举办两届“春耕节”活动,积极向外推介培田的丰富旅游资源和深厚的农耕文化,吸引游客前来观光旅游,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
        目前,培田村村民几乎家家都有人参加了社区大学组织的培训和学习。今年以来,培田村农业种植从过去的单一种植水稻为主,开始积极向发展油菜、葡萄、草莓、珍稀苗木等观光生态农业转变,30多户村民还结合旅游产业发展办起了农家乐,农民人均纯收入从前几年的3000多元发展到现在的7000多元。
          文化熏陶 古村吹遍新风尚    
       “我现在身体健康、精神很好。大家在一起活动,关系也更融洽了。”在社区大学驻地,老人秧歌队队长、今年65岁的黄如玉老人表演完秧歌节目后,高兴地说。
        今年三月八日,社区大学和县计生、妇联、文体等部门联合举办了“生育文明 幸福家庭  和谐家园”暨“展妇女风采凝家园情怀”妇女节联欢晚会。培田村盘鼓队、腰鼓队、秧歌队等文艺队伍纷纷上台表演了《威风盘鼓》《女儿也是传后人》等源于生活、喜闻乐见的节目,不但宣传了婚育新风,还增强了妇女自信,促进了家庭和睦与村庄和谐。
        在社区大学成立以前,培田村民缺少健康的文化娱乐生活,主要娱乐方式是看电视和打牌。为了改变这一现状,社区大学出资购买乐器,从湖南请来的盘鼓大师衡生喜,组建了一支威风盘鼓队,吸引了十多名村民参与。随着表演水平的提高,盘鼓队除了在培田为游客表演外,还经常前往长汀、朋口等地进行有偿表演,在丰富文化生活的同时,还能补贴家用。
        有了盘鼓队的带动,社区大学在村里的支持下,又先后资助、发动村民建立起腰鼓队、秧歌队、十番乐队等文艺队伍,利用农闲时间和劳动之余的晚上时间,由志愿者中的艺术骨干组织培田村的妇女们和中老年人开展指导训练活动,使她们告别了以前的麻将桌,社会风气明显好转。
        培田村罗大姐非常热心文艺队的活动,每次活动必到,谁也看不出此前她曾因家庭争吵服药自杀过。文艺队的另一位妇女说,如果她早点参加文艺队的话,就不会想去自杀了。确实如此,文艺队健康向上的氛围,很好地消解怨气。有一位妇女的丈夫,有一天碰到志愿者,他“抱怨”说,看你们搞的文艺队,弄得我老婆碗筷没洗就走了,还得我自己来洗。但在他的话里,分明透着幸福,因为妻子参加文艺队以后,更快乐也更有活力了。
        与此同时, 社区大学还设立了开放式的图书阅览室,2000多册涵盖农业科技、社会、文学、人口计生、医药养生、自然科学等方面的书籍和报刊杂志,为村内儿童青少年和广大村民提供学习、交流的平台。图书室还经常开展读书会、电影放映等活动,丰富培田人的文化生活。
         爱心服务 古村和谐气象新
      “每年都有数百名大学生志愿者来到培田,他们为培田的教育和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吴来星老人是培田社区大学的本地志愿者,对大学生志愿者的服务,他和许多村民一样满怀感激之情。
        今年暑假,社区大学通过面试招募了来自山东政法学院、福建农林大学等7所大学的20名志愿者,组织开办了暑期学生夏令营,为当地的孩子提供培训,培训内容是当地小学没有的乐器、武术、书法、英语等课程。吴来星说,有了社区大学,培田村的孩子们享受跟城里孩子一样丰富的暑期生活。
        除了举办学生夏令营,社区大学还积极扶助老人,让老人老有所养,促进社会和谐。社区大学成立以后,联合福建正荣集团在培田设立了为孤寡老人、“空巢老人”蒸饭的全国首个农村“老人公益食堂”。 公益食堂免费帮助老人们煮稀饭、蒸米饭、炒菜、烧开水,让老人一日三餐能够吃上热饭菜;老人们搞聚餐、来客人时,还免费为老人代办宴席,减轻老人们的负担。今年,公益食堂又添置了洗衣机,免费帮老人洗衣服,进一步温暖了老人的心。
        孤寡老人是社区大学重点扶助的对象,志愿者通过网络,争取爱心人士每月出资150元认养,解决老人们最基本的生活问题。
        今年80岁高龄的吴景生老人就是受益者之一,他说,加上政府每个月180元的补助,他每月有330元的生活费,只要不生病,生活基本无忧。像吴景生老人一样,培田村已经有14名孤寡老人接受认养。
        社区大学开展爱心志愿活动,得到了当地村民的认可,他们纷纷用最纯朴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感激之情。村民吴载旺过去在外打工,他回到家乡后,被志愿者无私奉献的精神感动,不但主动带头买来油和米送给志愿者,还承担起了社区大学夏令营活动保安的任务。如今,村民经常性地给社区大学的志愿者们送米、送菜、送油,扶老助困。互帮互助在培田蔚然成风,全村到处是和谐新气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