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连城冠豸山动车站出售的动车票,在标注冠豸山音标时已将(guanzhishan)改为(guanzhaishan)。至此,整个铁路系统为豸(zhai)正音成功。 

连城冠豸山位于连城县城东,宋代时称东田石。元代县尹马周卿称为莲峰山并辟景十三处,因主峰一景——滴珠岩形似古代法官、御史的官帽,即“獬廌冠”,便在石壁上刻篆书“冠豸”。明代连城邑人黄公甫又刻上楷书“冠廌”。由此,“冠豸山”取代了“莲峰山”。 

连城冠豸山的“豸”字一作“廌”,两个字原来形、声、义均各不同。但古人常有异字通假的习惯,故“豸”与“廌”亦相互通用。“豸”与“廌”原是两个音义不同的字,由于相互通假借用,成为一字两音两义。读音为“zhi”时,本指长脊兽,如猫、虎类,引申为虫豸,无足的虫体,如蚯蚓等;读音为“zhai”时,即是獬廌,古代传说中的独角兽。据《后汉舆服志》载:“法冠或谓之獬豸冠。獬豸神羊,能别曲直,故以为冠”。古代法官戴上獬豸皮制成的“豸冠”,是希望法官肃公断案、执法无私。连城冠豸山的主峰——滴珠岩,形似豸冠,则冠以豸名,命名为“冠豸”,目的也是希望连城为官执法者能向獬豸一样清正廉明,其寓意明白而深远。 

“廌”读“zhai”音有史为证:《广韵》记载廌、解廌、宅买切;《集韵》、《韵会》均载豸与廌通;与解(獬)叠韵与豸通用;《康熙字典》载:《广韵》、池儿切;《集韵》、《韵会》丈尔切;又《集韵》通作豸,《异物志》东北荒中有兽名獬豸,一角,性忠,触不直。 

连城县地处闽西,为客家人,讲客家话。客家话是中古汉语的活化石。千百年来,连城客家人秉着对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一直将獬豸的“豸”字读“zhai”,区别于虫豸的“zhi” 

民发200626号文,即国家民政部、教育局、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联合发文批复连城冠豸山读音为“guan zhai shan”20151226,赣瑞龙铁路开通,发现动车出票为“zhi”。为此,连城县旅游部门、民政部门,会同南昌铁路局宣传部门向国家铁路总公司为豸“zhai”正音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