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云龙桥。云龙桥位于连城罗坊乡下罗村口,建于明崇祯7年(1634年),乾隆37年(1771)重修,距今已有376年的历史。云龙桥东西走向六墩七孔,桥墩上部以圆木分七层纵横叠涩出跳,承架圆木铺设桥面廊屋,长81米,宽5米,高20米。桥中建双层六角尖顶魁星楼,两端置牌楼,属典型的江南古建筑屋桥,桥底下层用花岗岩条石砌成四座大船形桥墩,全桥巍峨雄伟,如巨龙横卧在青岩河上,桥面是用各色的鹅卵石铺成各式图案,桥中有一“文昌阁”,身处桥内向远处眺望,山水村落,田园风光尽洒在眼前。
二、玉砂桥。玉砂桥坐落于四堡乡马屋村口的花溪河上,昔日花溪河之砂石,晶莹闪烁若玉石,故名玉砂桥。她始建于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距今已300多年,是连城县著名古桥之一。玉砂桥全长30米、宽5米、高约10米,桥面砌以大小如一的鹅卵石,两旁栅以栏杆,上张伞篷,廊分九楹,首尾中间均有小阁,高低错落,精致美观。在清代,常有文人墨客在此飞觞邀月、吟诗作画,为马屋村扶风十二景之一。前人《虹跨玉砂》诗云:“沙浦玉屑跨长虹,锁却山川千万重。”
三、永隆桥。永隆桥位于连城县莒溪镇壁洲村。据《福建通志》记载,系明洪武二十年(1387)所建,距今已600多年,是福建省内尚存的古屋桥中最古老的一座。它依山而建,横跨莒溪,桥长100米、宽6米、高7.5米,南北走向,四孔等跨。桥面遍铺鹅卵石,桥上建桥屋,26对木柱支撑硬山式屋顶,屋檐两侧双层薄木棚伸出桥面。桥首建一重檐歇山顶阁楼,桥中、桥尾各突起一歇山式矮阁。在永隆桥附近,距桥百步,是建于清康熙三十一年(1692)的文昌阁和天后宫,与永隆桥形成颇具特色的壁州古建筑群。
四、文川桥。在连城县莲峰镇的文川桥,你能闻到客家米酒的清香。文川桥,有着“桥不断酒不断”的说法,生活在桥两边的客家儿女,经常手持米酒在桥上言欢。据《连城县志》记载,文川桥,原名清溪桥。宋绍兴年间,县令刘国瑞在南门外重建时更名为“擢桂桥”,后被洪水冲毁。元至正年间,县尹马周卿重建时,更名为“文川桥”。此后不因战乱就因洪水,不知毁过多少次,又修过多少次。如今的文川桥,客家人依旧在此谈国事、喝淡酒、观风景、释心怀。不过,在城市的飞速发展中,她桥身破败,显得有些“垂垂老矣”。
五、迎恩桥。连城县隔川乡迎恩桥始建于1868年,跨河向东西而建,长60米,宽5米,有两个桥墩,三个拱洞,呈“观音合掌”即“人”字形屋檐桥。一边11间,相向22间。每间宽2.5米,有木柱84根。中间建一阁楼,以壮其势。该桥不仅起到为过往行人遮阳避雨、农产品交易的作用,还是该乡的一大地方景观。一副对联概述全部:隔水修桥共通富路,川云龙山由蕴英才,迎仰尧天人沾惠雨,恩承舜日鲤化飞龙。
六、万隆桥。建于清初的“万隆桥”,座落在“华东第一溶洞群”连城县赖源乡境内的上村村口,为“九洞通衙”。桥体为全木结构,飞搪翘角,精巧美观。桥顶呈六角塔状,六侧彩墨工笔画鲜艳如初,所绘人物栩栩如生,虽藏于深闺仍难掩其秀,可谓千米高山一胜景。
七、水尾桥。连城县莒溪镇后埔村水尾桥,建于清朝道光八年(1828年),桥长28米,宽4.2米,土木结构,距今已有180年的历史。据载,在同治九年(1870年),太平军将领石镇吉率部攻打莒溪时,后埔村水尾桥被烧毁,后于1980年重修。如今这里已成为莒溪又一山村美景。
八、虹桥。连城县朋口镇上莒溪村口的这座古桥叫“虹桥锁翠”,又称虹桥,是上莒村的三座风水桥之一,距今有700余年历史。据《余氏家谱》载,虹桥始建于元朝元贞二年(公元1296年)。该桥横跨村口清水小溪之上。
九、双溪桥。建成于清道光十五年(公元1835年)乙未岁十一月初八日。整座桥面架建木料结构的神农庙宇桥屋,前后两边竖四排28根木柱,分五大间,中间通道宽4米,正中厅是两层架建的神农阁正殿,屋顶飞檐翘角,更显庄严肃穆。
此外,十二座古桥还包括曲溪乡罗胜村古廊桥、姑田镇洋地村紫荣桥、莒溪镇古廊桥。这三座桥也有百年以上历史,也都具有客家古廊桥的建筑特点,值得一游。
连城县旅游事业局 谢建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