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会刚刚落下帷幕,在这次两会上,多次涉及到数字文旅、沉浸式旅游、数字博物馆等智慧化科技领域,让我们真切认识到,数字文旅时代已来。


今天让我们一起来看看今年两会对于数字文旅,都有哪些关注点。



数字化技术为文化发展插上翅膀


全国人大代表、湖南省娄底市艺术馆活动部主任彭祁表示疫情防控常态化下,文化和旅游业数字化进程加快,“线上预约”日趋常态化。大量景区借助数字化技术,实现了“限量、预约、错峰”。同时,通过各级旅游产业运行监测与应急指挥平台的建立,各大景区的视频数据、游客流量数据汇聚成大数据,成为行业监管、游客出行、企业发展的重要参考。“业界应准确把握数字化发展规律,充分发挥互联网优势,培育新业态、发展新模式、构筑新动能,加速提升文化和旅游业发展水平。如加强乡村文化和旅游互联网基础设施建设,完善智慧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创新文化和旅游网络营销模式等。”

 

全国政协常委、中国美术馆馆长吴为山表示,新冠肺炎疫情加剧了不同文明主体之间沟通的困难。在国际交流中,应加大文化经典的“云”上交流,利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VR、AR、短视频等技术,传播中国声音。一是互办“云”上展览,让文化经典“云展览”常态化、机制化,融合共享全国博物馆、美术馆的经典藏品数字资源,打造不同序列的“云展览”。二是举办“云”上研讨会,深化同各国博物馆、美术馆、文化机构的沟通,搭建中外文化交流互鉴平台。三是创新表达方式,扩大文化经典的传播,选取最能表达中国民族精神的文化经典进行传播,与受众形成互动、实现对话、促成理解、建构共识。同时,还可结合中国传统节日,开发云端体验文创产品,将中国传统活动赋予“潮玩”气质。

 

首次以5G+4K云演播的模式

呈现经典大戏《龙凤呈祥》


“今年春节期间,国家京剧院联合咪咕以5G+4K云演播的模式推出了经典大戏《龙凤呈祥》,让戏迷票友可以在云上看戏、打赏。传统舞台表演中,演员在眼神等方面的细微表演不容易被观众看到,但是高清镜头可以捕捉这些表演细节,传递给观众。”全国政协委员、国家京剧院艺术总监袁慧琴表示,线上演播等数字化方式不受空间限制,极大扩展了传统艺术的传播范围,也让传统艺术收获了不少年轻观众。作为传统艺术从业者,要积极拥抱数字化传播方式,并探索通过线上线下结合的方式让这门古老艺术获得更好推广。

 

全国政协委员、安徽省政协副主席、民建安徽省委主委李修松建议,结合科技手段,从供给侧提升文化和旅游的质量和效益。创新运用各种科技手段,使各类文化遗产活起来,变静态为动态,变平面为立体,使游客从被动受教变为主动参与,既能反映更高层次的历史文化真实,又能满足消费喜好。李修松还建议,利用5G网络平台,运用VR、AR及相关智能技术,打造沉浸式旅游体验。

 

全国人大代表、广东粤剧院院长曾小敏表示,数字经济是世界经济发展的时代趋势,文化和旅游业界应顺应这一趋势,依托国家战略的顶层设计,研究落实文化和旅游行业的数字化发展战略规划,从优化制度、升级团队等方面加快文化和旅游业数字化发展。要加快培育数字化新业态,利用数字技术整合线上线下资源,打造传统文化的平台经济。“粤港澳大湾区是科技创新活跃之地,是传统文化与创新思想交融之地,地处大湾区的广东粤剧院将在科技创新的驱动下,释放岭南粤剧文化的辐射力。”曾小敏说。



加强数字文化产业建设

让传统文化“活”起来


2020年,受全球新冠疫情的影响,我国文旅产业发展呈现出两个特点:线下产业发展缓慢,而线上数字文化产业却发展加速。在全国政协文员、云南省作家协会主席范稳看来,虽然新冠疫情给我国文旅产业“踩了一脚刹车”,但也“加了一脚油门”。在疫情防控常态化之下,数字文化产业给整个文旅产业转型升级带来希望。

 

近年来,我国数字文化产业发展迅猛,技术在文化产业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科技+文化”的新文创模式正引领行业创新变革,带动我国数字文化原创能力和创新水平大幅提升。


范稳说,新文创模式以“科技+文化”为基础,探索以IP构建为核心的数字文化生产方式,提倡文化价值和产业价值的良性互动,致力于与全社会形成有效互动,共同打造出更多具备全球影响力的中国文化符号。近年来,从故宫博物院、敦煌研究院到包括云南省在内的多个省份,都加快与互联网企业建立合作,以新文创模式探索文博机构数字化,重塑文旅产业新业态。


比如,2020年2月正值国内疫情严重时期,敦煌研究院推出了“云游敦煌”小程序、敦煌动画剧,鼓励网络用户在线上游敦煌、为动画剧角色配音,在了解敦煌传统文化的同时,也能参与传统文化IP的创新性发展。2021年春节期间,敦煌又进一步推出“点亮莫高窟”创意互动,让人们足不出户就能身临其境般感受敦煌文化的魅力。以往年份莫高窟游客量最高不超过200万人次,“云游敦煌”小程序上线仅一年访问量突破3720万人次。


范稳认为,这些新文创实践,设计新颖,互动性强,不仅弘扬和普及了优秀传统文化,提升了大众对优秀文化遗产的学习热情和参与度,同时也对国内文化产业的创新发展提供了新的视角和路径,具有时代特征和推广价值。


范稳表示,应该鼓励文博机构以新文创模式改造提升传统文化业态,充分运用网络文学、动漫、影视剧、网络视频等多种数字化手段,将优秀文化遗产打造成全新的文化IP,使其在现代文化产业各个链条中流畅传播,提升传统文化在广大人民群众中的知晓度和普及率,从而推动线下文化资源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让高质量文化产品

成为数字时代的宠儿


网络文学、网络直播、“云”游博物馆、网上图书馆……“十三五”时期,我国网络自制剧数量已经超过各卫视频道播放的电视剧数量,网络自制综艺时长也已赶超各卫视制作的综艺节目,网络文学成为文学创作的生力军,不仅数量惊人,质量也在不断提升。这一切都说明,文化消费中数字内容占比越来越重。然而,现实的困境是,数字文化优秀产品少,产业缺乏成型的商业模式及盈利模式,即使是美图秀秀这样普及的产品也无法在单纯提供产品和获得持续的盈利之间求得平衡。全国人大代表、南京图书馆参考咨询部副主任刘忠斌为此提出建议,加大数字化研发应用,推动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


 

刘忠斌认为,“十四五”时期,随着文化产业数字化战略的实施,文化产业发展迎来新的着力点。一是依托“新基建”,加快文化产业数字基础设施建设。二是积极探索5G、云计算、大数据等数字基础设施与文化产业的商业应用场景,同时探索利用区块链技术为版权保护提供解决方案。三是加速传统文化产业的数字化转型。四是加大文化制造领域新设备、新材料的研发应用,如运用全息投影、投影映射、多媒体设备,打造定制化、沉浸式游览体验。



以数字化丰富优质文旅产品供给


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民进北京市委副主委、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张颐武表示,疫情防控常态化下,文化和旅游业面临新挑战,亟需在快速发展的网络技术和互联网运营中解放思想、释放活力。



 

张颐武建议,一是以技术实现文化和旅游产业数字化,鼓励数智文旅科技应用。建议有关部门鼓励利用物联网、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对文化和旅游产业进行全方位、全链条改造,在文化和旅游产业数字基础设施升级方面给予政策和财政支持。鼓励传统文化和旅游产业革故鼎新,在新基础设施建设上填平产业洼地,促进文化和旅游产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二是推广电子票证,实现无接触旅游消费。建议从产业政策层面大力推广电子票证试点,实现文化和旅游消费载体的融合,构建文旅融合的基础设施。在全行业推动文化和旅游消费凭证的电子化和一体化,实现数据打通。三是把文化IP打造为线上线下融合的抓手。建议出台相关措施,促进文化和旅游企业进一步创新思维、拓展营销渠道和方式,借助相关互联网平台进行项目推介和IP营销,将线下文化和旅游融合项目的亮点与卖点进行线上包装和标签化,加大IP运营的人、财、物投入,通过数字新技术、新媒体的传播力和影响力,尽可能多地触达目标消费人群。



推动数字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


全国政协委员、网易公司首席执行官丁磊对外公布了今年多份提案的主要内容。


作为活跃在互联网产业一线的委员,今年丁磊委员仍延续过去4年的关注方向,围绕数字文化强国建设和重点民生建言献策,议题涉及数字文旅高质量发展、数字音乐文化传承等多个方面。

 

作为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方向,数字文化产业,特别是数字文旅、数字音乐等新型文化业态、文化消费模式的高质量发展,对于做大做强文化产业、坚定文化自信有着重大意义。


新冠疫情加速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在文旅领域的应用,以历史文化、古迹资源为依托的“文旅1.0”,迅速向以科技为驱动的“文旅2.0”转型,数字文旅融合已成为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驱动经济内循环的重要动能。

 

对此,丁磊委员在“推动数字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相关提案中建议:搭建数字文旅合作服务平台,拓宽智慧文旅全产业链条,深化科技企业与文化文物单位、旅游景点等线上线下融合发展;打破数据孤岛,推动政企机构数据共享开放,打造一批“沉浸式旅游”范本项目,推动文旅产业转型升级;政府提供专项补助等多举措刺激消费,把数字文旅打造为疫后内循环新增长点。


END

来源:人民日报人民文旅

编辑:李萍|审核:李剑|监制:傅晓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