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国际、国内疫情防控形势仍然严峻复杂,推动疫情防控更科学、更精准、更高效是当下的重要课题。如何优化精准防控方案及措施,最大限度上降低对公众生产生活的影响,促进相关行业进一步恢复和高质量发展?全国人大代表、全国政协委员回顾精准防控与行业纾困之路,并用一份份建议、提案为此献计献策。



“落实”有成效


全国人大代表、贵州省黔西南州政协副主席殷红梅:

更加精准地把握旅游消费态势及消费行为

新冠肺炎疫情持续两年多来,给文化和旅游行业造成了巨大冲击。旅游业是必须要建立在流动的基础之上的,如果人都不流动的话,那么这个产业本身就会缺乏活力。因为疫情的反复,去年刚刚恢复的跨省旅游为了疫情防控又纷纷被叫停。通过一些资料发现,今年的春节黄金周,我国整体国内旅游的恢复量也仅仅是2019年的60%左右,人们的出游半径大大减小,旅游行业生存状况比较艰辛。

值得欣慰的是,国家出台了多项政策进行帮扶解困,从国家到地方,都有纾困的资金来帮助文旅行业渡过难关。今年全国两会,李克强总理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进一步强调了稳增长、调结构、惠民生、促开放这一主题,其中我印象最深的是新增财力要下沉基层,主要用于落实助企纾困,特别是要对餐饮、住宿、旅游等就业容量大、受疫情影响重的行业,各项帮扶政策都要予以倾斜,支持行业挺得住、过难关、有奔头。文化和旅游从业者也将在疫情防控的前提下,更加精准地把握旅游消费态势及消费行为,进一步调结构、转模式、强链条,大力推进安全旅游、近距离旅游和微旅游,促进行业转型升级,走好高质量发展之路。

以贵州省为例,受疫情影响,市场进行了重新洗牌,文旅行业的结构调整、转型升级也在悄然进行。现在的旅游产品已经和以前的大众观光游不一样了。新型的业态中,小而精、安全性更高的旅游产品,更能聚焦本地特色,锁定用户群体。比如,贵州丰富的喀斯特地貌岩洞资源就被开发成新兴的特色旅游产品。游客在攀岩、探险的同时,还可以享受到在悬崖上喝咖啡的感觉,也可以体验当地少数民族民俗,带动当地土特产消费,激发了当地旅游产业的活力。

此外,小而精的民俗休闲游、面对中小学生群体的研学游、自驾游等,都通过线上、线下的模式,精准锁定用户群,通过微旅游的形式满足人们的旅游需求。比如,黔西南的油菜花在春节前就竞相绽放,自驾前往看花的游客络绎不绝,当地民宿家家爆满。在保障安全的情况之下,人们的出游愿望还是比较强烈的,贵州到处是山水,人们出游也不一定要去景区,无景区旅游也是人们最主要的出游方式之一。


(采访整理:卢旭)



全国人大代表、江苏省演艺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柯军:

探索精准防疫,避免“一刀切”

疫情对演出市场的冲击很严重。2020年江苏省演艺集团共演出3000多场。2021年在疫情防控常态化、日常生活逐步恢复的背景下,加上自身努力,演出恢复到4000多场。但相对于2020年疫情发生前每年5000场以上的演出场次,仍相差巨大。演出场次减少了,成本却在增加,核酸检测费用、隔离费用、交通费用等大幅推高了演出成本。经测算,为确保疫情防控措施到位,每场演出成本大约要增加1.5万元。此外,疫情的不确定性也加大演出安排的变数。疫情的短期冲击是痛的,长期影响则更为严峻,因为疫情改变了观看习惯,已出现剧场观众数量下降的不良趋势,而疫情的长期性、复发性特征会让这种状况持续下去。

集团在用实际行动探索、实践、优化符合自身发展的精准化防疫举措,避免“一刀切”。例如,集团的剧场根据政府的要求,严格做好疫情防控及演出备案,控制观演人数,做好剧场的消杀。虽然减少了观演人数,增加了演出成本,但基本保证了各类演出活动能如期开展,对稳定队伍、增加收入、维持群众的观演习惯都有很大帮助。

严格落实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综合组防疫政策“五个不得”的要求,坚决防止和避免“放松防控”和“过度防控”两种倾向。剧院按照属地管理的要求严格来做,比如观众须持行程码和苏康码、刷身份证、人脸识别,进场佩戴好口罩,而且按照上座率严格控制观众流量。外出演出也是按照落地的防控要求严格执行,比如提供所有人员的两码信息,每天进行体温监控,实行闭环管理。

同时,要统筹好“疫情防控”与“艺术生产”。抢抓疫情空白时期、空白地点,狠抓演出,努力将疫情影响降到最低。同时,集团这些年来一直发力的线上播出业务,也有效弥补了剧院的线下演出不足。比如江苏省昆剧院,很早就探索戏曲的线上传播,疫情发生后的2020年4月,昆剧院“春风入戏”昆曲线上演唱会在“全民K歌”App上线,省昆老中青三代同堂,演唱会最高同时在线观看人数超10万。同年8月,由石小梅昆曲工作室和省昆联合打造的昆曲《世说新语》系列在B站直播首发,变剧场看戏为“网络追番”,网友边看戏边发弹幕,也很有新鲜感。经过近几年的观众培养,昆剧在江苏有一大批年轻铁粉。今年初,江苏省京剧院承办了“苏韵流长”2022江苏元宵京剧演唱会,也采用线上播出,吸引了大批戏曲爱好者和年轻粉丝观看。


(采访整理:刘源隆)



全国政协委员、广州雕塑院院长许鸿飞:

疫情防控与艺术生产两不误

面对严峻复杂的疫情防控形势,广州雕塑院做到迅速响应,准确把握发展变化,注重疫情防控与日常管理、展览活动等相融合,对疫情防控工作全面部署。在日常管理中,广州雕塑院认真细致做好人员出行管理和摸排登记,加强人员健康监测管理,今年春节后返工组织进行了全员核酸检测,检测结果均为阴性。引导和鼓励大家利用假期进行加强针疫苗接种,按照应接尽接要求提高疫苗接种率。利用网络加强疫情防控知识和防控政策的宣传,要求全体工作人员非必要不参加聚餐聚会活动,加强个人防护。

常态化疫情防控期间,广州雕塑院展览活动均提前制定疫情防控方案和应急预案,严格落实防控要求。2022年春节期间,广州雕塑院结合雕塑作品的特点,以户外展览为主,避免人员聚集,并配合各展览场馆方做好防控措施。其中,“奔向海陆丰·开启新里程——善美品清湖雕塑艺术展”在空旷的汕尾滨海户外广场举办;“春‘艺’浓——迎春雕塑作品展”在广州白云国际机场一号航站楼出发大厅展出,观众均为通过机场防疫检查的乘客。

个人创作方面,我时刻关注疫情防控,艺术创作从未停步。2020年,受抗疫期间的感人事迹触动,我连续创作了《丰碑》《白天黑夜》《山高人为峰》等8件充满现实主义色彩的抗疫题材雕塑作品。去年,我又新创作了《测核酸》《打疫苗》等融合“肥女”元素的防疫雕塑作品,以艺术形式呼吁广大人民群众配合检测核酸,尽早接种新冠疫苗,共同守护生命健康。作为一名文艺工作者,我将个人艺术风格与时代脉搏相结合,不仅要用雕塑来记录历史,更希望用艺术来表达时代,体现艺术魅力和社会价值。


(采访整理:李荣坤)




“优化”有高招


民进中央:

把握“窗口期”,积极应对疫情对文旅行业造成的影响

文化和旅游行业要把握将国外高端文旅消费转化为国内消费内循环的“窗口期”机遇,积极应对疫情对文旅行业造成的影响,加快文旅场所硬件设施升级改造和软件环境升级、信息数字化升级,完善相关配套制度和措施。

文旅产业链条长、涉及面广、潜力巨大,是拉动内需、促进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重要抓手。当前,新冠肺炎疫情正给全球文化旅游消费市场带来深刻而持久的影响,并不断倒逼文旅行业管理模式转型、服务方式创新和消费结构升级。这一过程,也为我国提供了一个将国外高端文旅消费转化为国内消费内循环的有利“窗口期”。

目前,国内文旅市场潜力巨大,我国常态化疫情防控越来越精准,也为国内文旅消费市场正常运营提供了可靠的保障,文旅行业大有可为,应当抢抓机遇转型升级,实现跨越式发展。

为此,我们建议:

一是积极应对疫情对文旅行业造成的影响。各有关部门借鉴复工复产、复课复学、复商复市中形成的好的经验和做法,针对文博场馆、剧场影院、景区景点、室外场所、宾馆饭店、交通场站的不同特点,进一步细化疫情防控标准和支持政策,统筹疫情防控和复工复产政策,大力推动“一码通”;加强文化产业资金支持;出台针对提供文化服务、旅游服务、住宿服务行为的纳税人施行增值税减免政策;出台文旅行业应急贷款等金融支持政策。

二是加快文旅场所硬件设施升级改造。提前谋划,充分评估疫后文旅消费市场将出现的高速增长,由有关部门牵头制定实施文旅设施专项规划,统筹全国文旅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布局,利用中央预算内投资支持文化和旅游设施项目升级改造,有步骤地实施一批新建、改扩建和维修改造项目,为文旅行业转型升级提供硬件保障。

三是加快文旅消费场所的软件环境升级、信息数字化升级。有关部门牵头开展文化和旅游场所数字化智能化专项提升工程。特别是对一些人流量大的景区景点,要巩固和完善疫情发生后探索积累的经验做法,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建立起一套长期可行的防护管控体系,实现游客入园的身份识别、健康状况识别和游客离园以后的人员追溯。提高门票预订、售票、入园等环节的智能化管理水平,减少接触和聚集,降低经营成本。

四是完善相关配套制度和措施。开展景点景区的促销活动,改变过度依赖景区门票的运营模式,提供更多景区内的增值服务。鼓励有条件的地区发放文化旅游消费券、有条件的景点景区定期开展面向全国游客的定时免票或减价等措施。落实带薪休假制度,鼓励有条件的地区大力推行每周2.5天假期、错峰消费等制度。


(采访整理:王彬)



全国人大代表,广东省惠州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黄细花:

持续完善疫中旅游防护体系

据国内旅游抽样调查统计显示,2021年,国内旅游总人次32.46亿、总收入(旅游总消费)2.92万亿元,分别恢复至2019年的54.0%和51.0%,有相当比例的旅行社已经注销或破产,许多企业特别是民营企业只能通过优化或裁员来维持生存。旅游行业进入“冰河期”,整体处于艰难求存状态,以导游为代表的旅游从业群体生存状态严峻。

作为目前全世界最大的出境游市场,中国是全球旅游业发展的重要“助推器”。以安全和负责任的方式重启旅游业不仅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彰显中国大国担当的重要途径,也是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新发展格局的重要抓手,更是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有效推动旅行社行业驶出“冰河期”的重要手段。

文化和旅游部或全国性社会组织,可选择部分有资质有品质且疫情防控工作基础好的旅行社,试点开展有组织的团队出境旅游。同时,持续完善疫中旅游防护体系,确保“可防、可控、可预期、可追溯”。建立开放出入境旅游“沙盒计划”,遵循安全一处、开放一处的原则,入境旅游方面可选取舟山岛、崇明岛、海南岛等海岛优先作为国际旅游复兴试点,赋予试点出入境旅游政策先行先试自主权;出境旅游方面可选取部分岛屿国家或地区试行出境旅游试点,逐步将部分海岛建成疫中中国出入境旅游复兴的重要窗口。

此外,建议推动“健康码国际互认”扩大落地、加快旅游数字化建设进程。国家发展改革委今年出台的《关于促进服务业领域困难行业恢复发展的若干政策》,加大了对旅游业的纾困扶持措施,地方政府、旅游企业应扩大预约平台、健康码、自动测温等智慧防疫新方式,以及智慧酒店、智慧零售、智慧物流等无接触服务新模式,积极培育“云旅游”“云展览”“云会议”“云直播”等新业态,改善访客旅游体验。


(采访整理:王彬)



全国政协委员、上海市工商联副主席王煜:

精准防疫需形成全国统一标准

今年1月,国家发改委、卫健委等中央14个部门在联合发文中指出:“要在落实防控措施的同时,保障人员安全、有序流动,坚决防止简单化、‘一刀切’‘层层加码’,最大限度减少对群众生产生活的影响。”为更好落实中央疫情防控精神,各地应及时总结成功经验,解决存在问题,努力实现今年疫情防控和经济稳中有进的工作目标。

由于目前存在诸如健康码、核酸检测证明等关键信息尚未实现统一、互通,各地执行疫情防控标准不一、部分地区存在“自行加码”等问题,我认为以下几方面需注意:

一是形成全国统一的防疫预案。国家及时总结各地疫情防控成功经验,整合形成全国统一预案。体现“快、准、严、早、暖”的科学精准防控要求,避免出现“自行加码”等工作盲目性,最大限度平衡好防疫和群众生活、经济发展的关系。

二是形成全国统一的信息平台。先是做到行程码、核酸报告、疫苗接种记录等检疫信息的互认,再加快实现健康码、核酸证明、疫苗接种等疫情防控关键信息的数据整合与共享,形成全国统一的数据平台。实现信息集中展示,人员一码通行的同时,更精准、迅速地进行风险人员的识别与管控。

三是进一步提高疫情防控数字化水平,实现各防控关口“无感通行”。与身份证等载体结合,在机场、火车站刷身份证换票的同时完成疫情防控所有必要信息的核验。更可进一步考虑引入面部识别等新兴技术,实现“无感通行”。如此在机场、火车站、医院、商场等人员聚集区域将不再需要设置大量人员层层筛查,大幅提高人员通行效率,节约大量社会人力成本。这样做不仅在抗疫期间有效,还能帮助政府降低其他日常事务管理成本,实现更好的现代化治理。


(采访整理:王庆斌)



全国人大代表,江西省人大常委会原党组副书记、副主任朱虹:

树立科学防控理念,推动行业有序发展

当前,全球新冠肺炎疫情仍处高位,国内多地出现疫情反弹,外防输入、内防反弹疫情防控压力依然很大。文旅行业具有就业容量大、人员流动性强等特点,容易受疫情波动影响,做好疫情防控工作尤为重要。

如何做好文旅行业的疫情防控工作?我认为,首先要增强风险防范意识,从严落实各项疫情防控要求。比如,坚持非必须不出境、不去中高风险地区及有病例发生的地区旅行或出差;加强内部员工日常健康监测和管理,强化疫情防控培训,做好室内场所、物品和环境等消毒工作;合理设置游客接待上限,落实实名制门票预约制度,严格游客入园扫码登记、测体温、规范佩戴口罩等。

其次,要树立科学防控理念,推动文旅行业有序发展。坚持精准防控、精准施策原则,统筹常态化疫情防控和文旅行业有序发展,严防“一刀切”“层层加码”等乱作为现象。对于疫情防控,大家既不能掉以轻心,更不能擅自设卡堵截,影响经济社会正常发展和人民群众有序流动。如有的省没有疫情,省政府发文鼓励开展省内游,但到了有些市、县则发文提出只能在本市游、本县游,将省内游变得名存实亡。

再有,要充分运用互联网、移动5G、大数据等科学技术,进一步提升防控、流调、检测、救治和管理等能力,及时处置突发反弹疫情,尽力在最短时间、最小范围控制住疫情传播,助力文旅行业有序振兴复苏。


(采访整理:王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