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城舞青狮  传承非遗文化


素有“北夷南豸,丹霞双绝”美誉的龙岩市连城县不仅山清水秀、空气清新,还拥有纷繁多样的非遗文化,客家十番音乐、连城拳、连城白鹜鸭药膳……都是客家人不可多得的文化瑰宝。其中,气势磅礴的青狮表演成为连城县极具地方特色的宝贵遗产。2018年,连城舞狮(青狮)被列入龙岩市第六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今年1月,连城舞青狮入选我省第七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狮队列阵起舞



      连城县是全国武术之乡,该县隔田村是连城拳的主要发源地。隔田村的拳师们习惯在练武前,先舞一堂青狮。他们还把每年的农历正月二十定为各村舞狮武术队聚会竞技的日子,称其为“天川胜会”。这天,十乡八寨的舞狮队会从四面八方涌向隔田村相聚比武。各色狮队在十番乐队的伴奏下各献技艺,舞狮结束后,就表演拳械格斗,场面很是壮观。这种民俗活动,至今已流传了350多年,“天川胜会”把连城舞青狮搬上舞台,深受当地民众喜爱,并不断向外传播。目前,连城舞青狮主要在省内的龙岩市、三明市,省外的江西、浙江、湖南、广东等客家地区流传,因此又叫“客家青狮”。


      连城青狮与中国南狮“三狮”中的广东狮、闽南狮有着明显不同,其造型古朴,图案粗犷豪放,线条刚劲有力,色彩层次分明,富有装饰美。狮布为青色,身长,狮头顶上的八卦图案突出,额写“王”字,青面白长须,黑眼红鼻,两颊各有两朵祥云,嘴上叼着一块写有吉祥语的长方形“狮舌”,威风凛凛。


      青狮是客家人心目中驱邪镇宅的瑞兽,逢年过节、各种大型活动或晚会庆典都要集中展演或巡演舞青狮,以驱魔辟邪、纳福迎祥,俗称“青狮献瑞”。一头青狮一般由12名武师为一个狮队,其中舞狮者2人,分狮头、狮尾,敲锣打鼓者4人,手持武术器械者6人。舞狮者采用低桩矮步,两人配合默契,通过跌扑、翻滚、跳跃、搔痒、跳台等组合动作,模仿狮子的坐、卧、行、食、饮、跳、扑、斗等,配以锣鼓声、钹声等打击乐的衬托,动作合韵合拍,生动活泼,令人赏心悦目。


     青狮献瑞时,凡需要舞狮驱邪的人家一听到锣鼓声,便打开自己家中堂大门,站在门口迎候,一见舞狮队便点燃鞭炮,舞狮队即知道这家需要舞狮。于是舞狮者就舞动狮头来到门口,向中堂拜上三拜,算是致礼,然后一步一跨地向中堂舞进,后面的武师们跟着鱼贯而入。舞狮者随着锣鼓声在厅堂中闪转腾挪,使劲舞动布狮,其余的武师们分坐中堂两旁。主人家则端着茶盘向各位武师献茶。待舞狮完毕,舞狮者将狮头端放在神案上(狮头面向中堂大门),便开始进行武术表演。随着锣鼓声的节奏加快,武术表演也愈加精彩。




 青狮作为连城舞青狮的重要道具,它的好坏决定了舞青狮的生动与否。据连城青狮制作工艺第十一代传承人黄林介绍,青狮的制作全为手工,工艺复杂,一只青狮头从制模到裱纸至少需要20天,而一整只青狮的制作需经过选模泥、制模、裱纸、固定、上画,及制作狮舌、狮鬃、狮布、狮尾等几十道工序,要一个月左右时间才能完成。“在制作过程中,模型的制作最为关键,直接影响青狮的外观。”黄林说,“模型需选取纯度高达95%的五色泥,经碾碎、剁烂,用木棒反复敲打,最后在宽80厘米、长1米的木板上制作定型。”此外,黄林在传统制作技艺基础上自主创新,从裱纸用的纯纸到纸和布相结合,从用料的糨糊到白乳胶……一道道工序的改进使青狮使用寿命更长、结构更加稳定、外观更加精细。




 历史上,青狮制作曾是隔田村的支柱产业之一,最为鼎盛时期是在清朝中叶,当时隔田村制作青狮的作坊多达三十余家,周边各地要买青狮的人都要到隔田古街来接洽,因此,这条古街还被称为“隔田青狮街”。随着岁月变迁,越来越多人外出创业,从事连城青狮制作的匠人或老或逝,学习连城青狮制作技艺的年轻人也越来越少。


为了让连城青狮能继续“舞”下去,2016年起,黄林把连城青狮制作技艺传授给妻儿,目前他们已完全掌握了青狮制作的全部技艺。黄林也在相关部门的帮助下,成立了“闽西客家青狮制作技艺传承体验中心”,通过举办或积极参与各类民俗活动,让更多年轻人了解连城青狮,进而对青狮制作产生兴趣。黄林的儿子黄建忠大学毕业后也毅然放弃高薪工作,返乡与父亲一同把连城青狮制作技艺的传承工作做好。他们与当地学校合作,将连城拳和青狮表演打造成特色课,走进学校,走进课堂,让更多的青少年接触青狮,了解青狮,培养后备人才,为连城青狮表演和制作“输血”“加氧”,让连城青狮舞得更加精彩。





来源:福建老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