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城四角井文化街区文化遗产考究


文/周晓哲

 四角井文化街区包含水南和吴家巷两个省级历史文化街区,她历史璀璨、文化厚重、遗产昭彰,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特征非常明显,极具一帜。四角井是连城历史缩影、是连城的缩影,县城的缩影。




  一、四角井物质文化遗产涵盖了《世界遗产公约》表述的历史文物、历史建筑、人类文化遗址的各个门类,且具有相对完整性和独特性特征。

(一)历史文物的独特性体现客家文化和精神内涵

 四角井文物特征厚重、鲜明,具有客家历史、民俗、艺术、科学等价值,涵盖建筑物、书籍、廊桥、碑刻、雕塑、楹联、书法、绘画、牌匾、铭文、亭、阁、店等方面。

 一是庙阁类文物。以文庙、文昌阁、天后宫、泗洲亭、李氏宗祠等为代表。以文庙为例,宋绍兴四年(1134)而建,八百多年里,数度迁徙改建至上世纪建北大街被拆。近现代四角井文庙按山东曲阜孔庙规制建设,学池、棂星门、泮池、前殿、兴贤坊、育才坊、戟门、大成殿等一应俱全。与其并列的儒学、明伦堂,构成规模宏大的连城学宫,这里先后曾有文昌阁、忠孝祠、节义祠、挂香亭、尊经阁、聚奎楼、奎星阁等,周边还有先师阁、考政堂、乡约亭、纪雅亭、安东楼、城隍庙、观察第等等,不一而论。

 二是书院类文物。四角井主要有书院三座:文明书院、培元书院和五贤书院。培元书院原建于文庙文昌阁边,不仅培养学子,也资助学子成才,谓之“应试有藉,培元之绩常存”。文明书院以培养与奖励学子为主,五贤书院则潜心教学,培养人才。据谢济中老先生记载,城区尚有作韶书院、师竹书院等,这些都承载了人们传承文化、教化子孙、注重文脉、崇尚精神的内涵特质。人们期待重建。

 三是书籍类文物。起源于唐宋时朝的简本手抄本线装书和四堡雕版印刷书籍,在街区坊间流传、买卖、学习,并在书院作为教材,如四堡作为中国明清四大雕版印刷基地唯一幸存者,300多家书坊的雕板书籍曾在此销售、交易、转运,至外省和东南亚。书籍种类繁多,有启蒙书、经史子集、医学、小说、诗词、故事、戏剧、风水、典集、占卜、星算等类。

 四是廊桥类文物。客家廊桥多以石墩木廊屋、飞檐与木伸臂结构建造,兼有行道、风水、景观、歇脚、集市等特点,多为地方标志性建筑,四角井文化街区里拥有廊桥四座,其中以文川桥为著名,现为省保单位,建于宋绍兴年间,历经六次毁损修复,保留了大量的明中晚期元素,采用悬山顶样式,地面为卵石铺砌,多层斗拱结构,木雕装饰。区域内另有定安桥、龙风桥、画锦桥等。

 (二)历史建筑的地域性丰富客家文化和精神特质

 以明清民国时期的建筑占比为例,吴家巷核心区占建筑总量的56.1%,水南核心区占37.6%。其形态体现了美观、安全、和谐、休闲式特征,凸显客家人传统文化最具特色的建筑艺术,大多以门、厅、井、堂、房等部分构成。

 一是建筑形式的实用性。多以休闲式的厅堂合院式的九厅十八井建筑为主体。这些建筑是不同时期、不同区域、不同理念下客家人智慧的结晶,具有规模宏大、布局独特、门楼壮观、工艺精湛的特点,宽阔、疏朗、方便、安全、舒适。  

 二是建筑物的舒适性。讲究门楼、庭院、前厅、正厅、天井、厢房、水井等布局设计,在朝向、通风、采光、室温、路径、大小、水路等方面,以及居住的安全性、便捷性、适应性等方面体现客家民居的闲适和雅致。

 三是建筑内涵的艺术性。从大而言,涵盖了彩绘、雕刻、书法、楹联、绘画、宗教等艺术形式和表现方式,以细为论,门楼的斗拱和多重叠涩、飞檐翘角、斜屋面、小青瓦、抬梁穿斗支撑、垂莲柱、石雕、照壁、青砖空斗墙、三合土地面、天井出水、厅堂设置、先祖供奉等等,都是杰出的客家建筑理念。

 四是建筑艺术的文物属性。四角井目前有省保单位一处、县保单位12处,另有30多处传统民居,但数量远远超越此数。建筑物涵盖了民居、祠堂、庙宇、亭台、阁楼、书院、店铺等,重要的建筑,往往包括门楼、围墙、雨坪、门厅、天井、正厅、后厅、廊庑、厢房等,有些还在门前布置照壁、月池,辅以厨房、横屋、粮仓、水井、茅房等等,一般采用硬山、悬山或歇山顶,采取抬梁式、穿斗式结构,空斗青砖墙面、三合土地面。如进士第、八砖世第、归元堂、李氏宗祠、沈家大院等。

 (三)人类文化遗址的不可复制性体现客家人精神品质

 四角井的文化遗址具有突出的客家地域特色,体现人与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融合发展的过程。

 一是城墙遗址。现余约100米长,宋绍兴年建,现保存完好为明城墙。

 二是古码头。古码头位于黄九砻溪与水南溪交汇处,古代为生活物资、货运的场所,亦是人们取水、洗衣之所在。     

 三是驳岸。驳岸位于文川河、水南溪两岸,以条石、块石为砌体,现存部分仍时有可见。

 四是古阶巷道。以条石、卵石铺就,如文川桥路面中铺条石、两侧卵石,桥与大桥下路衔接阶梯,亦由条石和卵石铺设,现仍泛出历史之光。吴家巷水南尾众多路面,或条石,或卵石,或二者兼备,现基本被水泥路面覆盖。另有众多的宗祠、寺庙、亭阁、古井、古阶、壁画、牌坊、雕刻、文塔、经堂、红色标语、名人遗址等都是带有强烈地域特色的遗址遗产。




 二、四角井非物质文化遗产涵盖非遗内容的所有四大门类,体现连城非遗的所有产品,具有内涵深、范围广、群众性和艺术性的特点

 四角井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千年来客家文化融合地理地貌、山川水系和人文因素融合发展而成,每一项非遗产品无不闪耀着历史和时代的光芒。

 四角井非物质文化遗产大致分为四大部分,即传统民间习俗、传统民间文艺、传统民间体育游艺和传统民间技艺。涉及范围有:1.传统文学、美术、书法、音乐、舞蹈、戏剧、曲艺和杂技;2.传统技艺、医药;3.传统礼仪、节庆等民俗;4.传统体育和游艺等。如,传统民间习俗包括婚丧喜庆民俗、衣食住行民俗、岁时节庆民俗和信仰禁忌民俗等。可谓名目众多,地域性强,积淀深厚,承载着教化、规范、祝愿、制作、娱乐、学术、竞技、养生等社会功能。

 目前,我县拥有8项国家级非遗、9项省级非遗,都可在四角井文化街区中得到体现,市县级非遗则为数更多。其中,国家级非遗主要有:闽西汉剧、闽西客家十番音乐、客家土楼营造技艺、雕版印刷技艺、闽西客家元宵节庆(游大龙、走古事、闹花灯、烧炮),闽西木偶戏、唢呐艺术、中医养生。连城提线木偶戏、连城(姑田)游大龙被列入吉尼斯世界纪录。省级非遗主要有:客家春耕习俗、连城宣纸制作技艺、连城拳、地瓜干制作技艺、锡器制作技艺等。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历史悠长、表现独特、参与面广,体现了祈求性、群众性和竞技性,大多为祈求美好生活,祝愿风调雨顺、天下太平之意。如正月期间,街区里花灯闪烁,木偶戏、十番音乐、汉剧表演、唢呐艺术、游龙、古事、烧炮、中医养生餐饮等非遗艺术接踵登台,林坊、隔川、文亨等乡镇的龙、狮、连城拳队伍,穿行在大街小巷,尽展风采。人们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幸福吉祥。


转自:文旅连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