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国家选人 为行业选才
(摘要:重启全国特级导游考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后,旅游业加强人才队伍建设的重要举措,打破了导游职业发展的隐形“天花板”,打通了导游等级考评的“最后一公里”,将对高层次导游人才的成长、汇聚产生较强的“虹吸力”,也将对人民群众享受更优质的导游服务提供重要支撑)
近日,全国导游人员等级考评委员会办公室发布关于2021年全国特级导游考评结果,16位来自13个省区市的导游获评全国特级导游。时隔20多年全国特级导游考评工作重新启动,标志着我国对导游人才队伍建设的重视,必将对我国旅游业发展产生重要且深远的影响。
——打破职业隐形“天花板”,导游队伍结构得到改善。导游是伴随着旅游业发展而产生、成长的职业。导游既是旅游业发展的实践者和推动者,也是旅游业繁荣的亲历者和见证者。导游是引导游客感受山水人文之美,为游客提出食、宿、行等多方面服务的专业人员,也是旅游业的美丽使者。在我国,必须通过全国导游资格统考的人员方能成为导游,这是一个专业化程度很高的职业。
我国在1995年和1998年组织过全国特级导游考评工作,由于当时我国旅游业主要以入境游为主,参加特级导游考评的人员大多数是外语导游,中文导游占比相对较低。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国内旅游市场日益繁荣,导游从业人员越来越多,随之一些负面事件也开始出现,无论从管理还是发展角度,社会都对导游等级划分的需求越来越强烈。
2005年原国家旅游局发布《导游人员等级考核评定管理办法(试行)》,明确将导游等级划为初级、中级、高级、特级四个等级,后续国家又相继出台了旅游法、《导游管理办法》《旅行社条例》等一系列法律法规,规范导游执业行为,提升导游服务质量,保障导游合法权益,促进导游行业健康发展。
由于种种原因,全国特级导游考评工作一直未能重启,“高级导游”成了导游队伍的隐形职业“天花板”,一些优秀人才因此转行。
疫情发生以来,旅游业遭到巨大冲击,导游队伍人才流失问题加剧。虽然目前疫情尚未完全消失,但在全国疫情防控形势向好的大趋势下,无论是高端出游或是大众出游市场,都对高水平导游人才有旺盛需求,这成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在旅游业的直接体现。
重启全国特级导游考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后,旅游业加强人才队伍建设的重要举措,打破了导游职业发展的隐形“天花板”,打通了导游等级考评的“最后一公里”,将对高层次导游人才的成长、汇聚产生较强的“虹吸力”,也将对人民群众享受更优质的导游服务提供重要支撑。
——厘清职场发展“路线图”,导游专业化路径得到明晰。根据《导游等级划分与评定标准》(GB/T 34313—2017),对特级导游的评定包括知识要求、能力要求和其他要求,其中其他要求包括学历要求、从业时限和工作要求等。从2021年全国特级导游考评工作来看,导游人员的科研能力素养成了重要评价指标,包括学术道德规范、论文选题内容、成果价值影响等。这可以视为未来评价导游水平的一个重要导向。
这一导向对于引导从业者注重个人科研能力提升具有重要作用。人才是第一生产力,作为旅游业重要组成部分的导游群体,需要优秀人才能够深入行业、研究行业、反哺行业,不仅具备扎实的实践技能,也要有过硬的理论素养和科研素养。特级导游作为导游职业的最高等级,不仅要能够在一线提供高质量的服务,还要为全国导游树立榜样和标杆,为行业发展献计献策。
这一导向还有助于社会各界重塑对导游专业性的认识。以往无论是行业还是从业者个人,都偏重导游的实操技能,对导游关注行业、了解行业、研究行业的学术能力重视程度不高。这种观念弱化了导游的专业性,甚至影响了从业者的职业认同。特级导游考评工作的重启,在一定程度上会对优化市场资源配置产生重要影响,未来注重培养导游科研能力的企业将赢得更多的人才关注和支持,而这种影响也将渗透到企业对导游的使用、管理、考核、评价等方面。
——划定职业“硬评价”,导游职业社会认可度得到提高。从我国旅游业发展实践看,20世纪80、90年代,公众对导游的职业评价非常高,因为旅游作为当时外事接待的重要环节,从业者不仅综合素质高,收入待遇也较好。进入21世纪,人们物质生活水平得到较大提升,旅游需求越来越旺盛,市场对导游的需求急剧增加。随之出现的导游从业者不规范执业行为,如出现了野导、黑导,导游职业美誉度和专业性受到一定程度损害,大众对导游职业慢慢产生了一些误解,甚至不愿意进入这一行业。
特级导游考评的重启,有望改变公众对导游职业的一些错误认识。本次特级导游考评经过初审和终审两个环节,采用资格审查、闭门预审、论文答辩等方式,从基本信息、教育经历、执业经历、带团记录、表彰情况、论文、导游词、实地带团视频、专业研究成果等多方面,对申报人的综合素质进行全面考评。获评者除具备深厚的旅游知识和广博的文化知识、对旅游领域某个方面有深入研究和独到见解以外,还要具备高超的导游艺术和独特的导游风格,能够独立创作富有思想性和艺术性的导游词,对导游相关工作有深入研究,并形成一定的研究成果,还要具备能够指导高级导游工作、学习的能力。这无疑为导游职业的“硬评价”注入了更丰富的内涵,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此外,从公布的获评人员名单可以看出,本次考评真正从国家需求的角度评价优秀人才,体现了考评的专业性、公正性和客观性。本次全国导游人员等级考核评定委员会办公室公布的终审答辩人员为61名,最终16人脱颖而出,通过率仅为26.2%。获评的特级导游来自13个省区市,其中上海、山东、甘肃各有2人,表明本次考评打破了以往的常规做法,体现出为国家选人、为行业选才的鲜明立场。(王昆欣)
重访我国老一辈特级导游,他们说......
5月25日,全国导游人员等级考评委员会办公室发布2021年全国特级导游考评结果,16名导游获评全国特级导游,引发导游群体、旅游业界乃至社会各界的关注。
众所周知,在此之前,我国1998年评选出一批特级导游,此后中断了20余年,这次是经过漫长等待后的重启。在新一批特级导游产生之际,本报记者重访老一辈特级导游中的11位导游,以及特级导游评定工作的主要推动者,倾听他们对重启特级导游评定的看法、对导游职业发展的期待。
《中国旅游报》1998年7月21日二版
1998年7月8日,原国家旅游局公布一批特级导游。如今,虽然这一批特级导游都已退休,但记者采访时感到,他们言语之间仍然满含着对导游职业的殷殷期待。有好几位特级导游语重心长地表示,老一辈特级导游的事迹已成往事,但是新一代导游群体奋斗正当时,无论是政府还是行业自身,都应奋发有为,共同开辟更加完善、更具社会认可的导游职业晋升渠道,让导游找回昔日的荣光。
√
开拓之路 勇于创新
改革开放初期,导游职业以接待外宾为主,承担了“民间外交”的责任,在特定历史时期创造了特殊的经济社会价值,为导游职业赢得了荣光。从1998年评定的一批特级导游来看,大多有较高的外语水平、外事接待素养,以及学术研究甚至科技创新能力。他们在接待外宾时西装革履、文质彬彬的形象,在当时深入人心,他们常陪伴在国内外重要客人的身边,与外国客人谈笑风生,赢得外宾的掌声,收获与外国友人的跨世纪友谊……他们身上有很多闪光点,值得业界回顾和总结。
20世纪80年代初,在兰州机场,一个外国旅游团正在等待飞往敦煌的航班,却被告知航班延误。时间一点点过去,游客开始烦躁不安,这时全陪导游即兴作了一个“讲座”,讲解敦煌莫高窟与中国的石窟艺术,令外国游客情绪高涨。这次“讲座”让跟团的毕小宁豁然开朗。
毕小宁,1998年被评为全国特级导游,时任甘肃省中国国际旅行社总经理、英语导游、副译审。毕小宁说:“我当时心想‘原来导游还可以这样讲解’。后来我自己也作即兴讲座,在机场、火车餐车、酒店大厅或餐厅,10分钟到1个小时,长短不一。再后来我到了管理岗位,也要求导游作即兴讲座。一个小小的讲座,我一直坚持了下来。”
我国较早一批特级导游大多是导游职业的拓荒者,他们对导游职业作出很多开创性的贡献,如今很多司空见惯的导游职业习惯,大多是从他们开始的。
20世纪90年代,美国《华尔街日报》的一位记者跨越大洋来到云南大理,只为采访一个人。这个人建立了全英文的旅游网站,让很多美国人看到了大理美景,并动身前往中国旅游。他就是凌小榕。
凌小榕,1998年被评为全国特级导游,时任上海招商国际运输代理公司总经理,能胜任英、日语翻译,擅长网络软件开发设计及旅游网络营销。
在上山下乡大潮中,凌小榕来到云南,经历曲折过程,成为云南大理白族自治州政府外事办公室的一名翻译,后受命组建旅行社,搞活大理旅游经济。创业之初,凌小榕就关注到了互联网,凭借技术功底建立了全英文旅游网站,获得极大成功。在此后的工作中,凌小榕一直紧跟最新科技步伐。凌小榕说:“复古是‘向后看’,而现代科技是‘向前看’,旅游业发展既要‘向后看’,也要‘向前看’。”
同样是20世纪90年代,在我国西昌卫星发射中心,一位跟随旅游团参观的东南亚华侨流着泪说:“祖国强大了,我们太高兴了。”临走时,他拉着导游的手一直不舍得走,反复地说:“再等等,我们再看看、再看看。”
接待旅游团的导游是黄若雄,她1998年被评为全国特级导游,时任上海中国旅行社出境旅游公司公关市场部经理,擅长闽南语、粤语,在接待海外华侨华人、我国港澳台同胞方面有着丰富经验。黄若雄说,接待华侨华人等游客,要会讲闽南话、粤语、英语等,她虽然会讲闽南话,但粤语和英语都要从头学起。“说起来很多人都不相信,我当时没去过广东,却在上海学会了粤语。其实也没什么好办法,不管到哪里随身带一个小本,边学边记。为了学英语,我买了一台收音机,每天坚持听英语广播。”黄若雄说。
老一辈特级导游身上还有很多闪光点,其中包含了很多值得业界持续学习之处。
√进京赶考 记忆犹新
1998在京举行的特级导游评定是怎样的一个过程?记者联系采访了1998年特级导游评定工作的主要推动者,同时,请受访的特级导游回忆了当年参评特级导游的过程。大家对于当年国家开展特级导游评定时的兴奋之情依然记忆犹新,对于当时“1位导游面对13位评委”的论文答辩“阵势”印象深刻,对于评委尖锐的提问仍记在心间,对于现场公布结果时的紧张和喜悦溢于言表。
世界旅游城市联合会首席专家、中国旅游协会休闲度假分会会长、全国休闲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副主任魏小安,曾任原国家旅游局旅行社饭店管理司司长,是特级导游评定工作的主要推动者之一。
魏小安介绍,20世纪90年代,根据旅游业迅速发展的态势,原国家旅游局的旅行社饭店管理司出台多项措施,推动旅行社规范健康发展,同时,不断加强导游队伍建设,通过举办大赛、推动导游等级评定等,引导提升导游职业健康发展。
魏小安说:“1994年我们组织了全国导游大赛,大赛非常成功,为后续酝酿导游等级评定打下了一个良好的基础。根据当时的《旅行社管理暂行条例》,旅游职业设置了资格考试,但对导游的等级水平没有要求,这也促使我们酝酿导游等级评定。此后,在各方共同努力下,促成了导游等级评定,并开展了特级导游评定。总之,特级导游在当时是顺势而生,引领行业,引领发展,提升水平。”
时任上海春秋国际旅行社国际部经理兼会议展览公司总经理孙文霞,参加了1998年的特级导游评定并成功晋级。孙文霞回忆说:“‘进京赶考’感到压力特别大,答辩环节,是一个大大的椭圆形桌子,十几个专家围坐在我对面。评委们提的问题也非常尖锐,自己很紧张,一身大汗。”
根据本报1998年4月13日的报道:特级导游员评审日前在京结束,标志着我国自试点以来的第一批特级导游员评审工作落下帷幕。
从1998年特级导游评审结束至今,已过去20余年,对于此次重启,接受采访的特级导游普遍表示,久旱逢甘霖,令人振奋,这是国家加大导游队伍建设力度的重要体现,是提振业界信心、带动人才队伍建设的有力之举。
值得关注的是,记者采访的11位特级导游,对于新一批特级导游评定几乎都有一个期望:以此为契机,推动导游等级评定与职称和待遇挂钩。受访特级导游普遍认为,这不仅关乎导游自身的获得感自豪感,更重要的是关乎导游职业的社会地位和未来发展。
√直击痛点 不改初心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导游职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不同时期的导游有着不同的“职业光环”。改革开放初期,导游职业以接待外宾为主,所处的旅游市场规模还相对较小,也比较单一,被舆论赋予“民间外交家”的“职业光环”。如今,我国入境游、出境游、国内游“三大市场”齐头并进、繁荣发展,旅游业体量位居世界第一,在这个飞速发展过程中,导游职业所处的市场环境、舆论环境都发生了巨大变化,导游群体的“职业光环”也发生了变化。
1998年获评特级导游的应福特说:“随着大众旅游的进一步发展,尤其是散客化趋势的进一步凸显、线上旅游服务的迅速发展,导游职业面临新的挑战,其间产生了一些涉及导游的乱象,但并非主流,尤其是当前导游积极支援疫情防控等的事迹受到社会各界认可。”
“改革开放初期,导游职业承担了一部分民间外交的任务;时过境迁,大众旅游时代来临,导游职业产生新的问题、面临新的挑战,是发展的必然。简单地对比评判并不合适。”1998年获评特级导游的毋建国认为。
对于导游职业的发展趋势和未来前景,受访的特级导游普遍比较关心导游人才流失、外语导游人才不足等问题。
魏小安认为,在移动互联网发展背景下,传统旅行社行业面临生存危机,加之疫情的冲击,行业陷入困境,转型求变迫在眉睫。“不断延伸的线上服务可以替代一部分线下旅行社功能,但是有一个环节是替代不了的,有一个岗位是‘长青’的,就是导游。”
1998年获评特级导游的刘家敏建议:“据我所知,国外旅行社带领游客观光旅行的工作人员并不是‘导游’(Tour Guide),而是‘领队’(Tour Manager/Tour Leader),工作职责重点是旅游协调监管,一般不做具体导游讲解,旅行社会另外安排游览项目相关的专家全程陪同作系列讲座。我认为,推动导游职业相关制度改革,培养专家型导游人才,是一个重要的努力方向。”
1998年获评特级导游的徐鲁杨建议,公开透明的“网约导游”模式,或许更有利于导游职业的健康发展。这也意味着更大的监管挑战,要从严监管。要努力把导游人才留住,为大众提供更高水平的旅游服务。
对于多位特级导游提到的外语导游人才紧缺问题,记者随机采访了一些外语专业毕业生。受访者普遍表示,还不太了解外语导游这个职业,感觉导游职业形象还不够“高大上”,虽然外语导游同样是以翻译工作为主,但他们更愿意选择口译、笔译等职业。
随着时代发展,像很多职业一样,导游职业也面临转型升级的压力,但业界普遍认可的是,导游作为人性化服务的独特载体,是无法被完全取代的,发展前景依然光明。(中国旅游报 李志刚 范朝慧 杨丽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