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负青山铸闽西生态品牌 以绿生金创世界地质公园——
龙岩市积极创建世界地质公园实现发展红利共享
近年来,龙岩市积极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坚持生态为本,统筹保护和发展,全力创建龙岩世界地质公园,着力将生态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社会、文化发展优势,实现旅游发展、教育拓展、民生改善相统一,让绿水青山释放更大红利。2020年,龙岩地质公园被正式确定为中国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报送的世界地质公园候选地。自申报世界地质公园以来,龙岩地质公园已获得1项国际荣誉,7项国家级荣誉。2022年,龙岩地质公园“梅花山重视生态资源保护,加大生态工程建设,精心培育康养业态”入选《依托林草资源发展生态旅游、森林康养典型案例》向全国推广。
创新创建模式,打造地质公园“金招牌”
一是坚持生态建设模式。始终坚持“在开发中保护,在保护中开发”的原则,把资源保护列为重中之重,建设项目严把环境影响评价报告关口,有序设置施工流程,做好保护措施,最大程度减小项目对生态环境的扰动。加大生物多样性保护设施建设,建设红豆杉生态园200亩,对景区内最具代表和价值的常绿阔叶林进行专项保育;积极推进梅花山虎园二期项目规划建设,占地约500余亩,不断提升华南虎保护工作能力。华南虎、红豆杉等珍稀物种已成为地质公园的生态名片。
二是打造特色科普形式。组织举办地质公园科普志愿者训练营等科普品牌活动,编制出版《龙岩地质公园科普丛书(中、小学生版)》科普读物和《环球客家·创建龙岩世界地质公园》等申园专刊。
三是创新宣传推广方式。联合世界地质公园网络成员单位,积极开展线下宣传活动30余次,搭建龙岩地质公园中、英文网站和微信公众号,积极开展线上宣传。拍摄地质公园宣传微电影《一方水土》,荣获第一届世界地质公园网络电影节全球第二名,获奖信息入选2021年中国自然保护地十件大事,微电影被央视新闻、YouTube等国内外多家主流媒体平台报道,观看人次超300万,极大提升了国际知名度。
梅花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虎园内的华南虎(朱艺斌 摄)
冠豸山下——城在景中,景在城中,城景相融。(黄水林 摄)
发展生态旅游,打通价值转化“连接线”
一是完善旅游交通系统。加快公园旅游资源与交通系统的深度融合,着力发展旅游公路、环景赛道、游览步道,不断完善“城景通、景景通”旅游交通体系,让游客顺畅游、方便游。目前已完成公园内古步路、梅竹路、双髻山和紫金山4条旅游公路建设,改造提升30余处环景赛道和游览步道,总投资超3亿元,线路里程超50公里。
二是优化旅游服务功能。完善旅游服务设施,提升园区集散、导游、导览、自驾等服务功能,目前,已建设完成标识导览系统、交通导向标识系统、地质遗迹保护设施、游客中心(7处)、游步道、观景台、停车场、旅游公厕等旅游服务设施建设,地学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初步形成。2022年前三季度,全域游客接待人数1524.6万人次,同比增长7.8%,旅游总收入135.68亿元,同比增加7.5%。
三是丰富生态旅游产品。打造龙岩地质公园科普研学品牌,设计开发“冠豸山—丹霞地貌与客家文化”“梅花山—花岗岩、森林与生物多样性”“紫金山—成矿模式与绿色矿山”“黄连盂—陡崖峡谷地貌、森林与徒步旅行”等4条科普研学线路。同时,结合古田梅花山文旅康养试验区建设,打造龙岩地质公园博物馆、兰花博览园、梅花山国家森林康养基地、龙岩现代林业科技馆等多个旅游地学、森林康养、自然教育基地。
龙岩地质公园内的观光栈道和观景台(吴贤宾 摄)
发挥领头效应,实现发展红利“最大化”
一是培育特色产业。利用公园内顶级生态资源优势,科学规划农业、林业产业,大力发展林下种养、林下产品采集加工等绿色产业及铁皮石斛、红薯、白鹜鸭、兰花、蛟潭高山茶等生态产品,带动当地群众发展特色产业,提高城乡居民收入水平,近三年公园范围内人均GDP均高于全市平均水平10%。
二是带动企业发展。与当地企业发展合作伙伴关系,授权开发地质公园产品,通过品牌效益带动产品销售。目前,公园已和多家企事业单位签订了合作协议,不定期举办“好货节”等宣推活动帮助合作企业推销产品,提升品牌知名度,形成系统而有效的合作伙伴网络。经龙岩地质公园宣传推广,合作企业销售额同比增长均超10%,有效助推企业乃至当地经济发展,2021年地质公园范围内GDP超400亿元。
三是促进乡村振兴。安排专职人员指导公园内乡村产业发展,生态环境保护,引领优化产业结构,走绿色发展道路。每年直接聘用约1000名经培训的村(居)民从事护林、讲解、保洁和安保等,带动当地百姓就业。结合美丽乡村建设、易地扶贫搬迁和“两治一拆”专项行动,发动群众改造破旧农房、改善村容村貌,建设产业强、乡村美、农民富的美丽乡村。目前,全市110个省级乡村振兴试点村中,有21个村位于龙岩地质公园范围。
转自:学习强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