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福建是革命老区,党史事件多、红色资源多、革命先辈多,开展党史学习教育具有独特优势”。为深入贯彻龙岩市委打好“革命老区牌”、县委“坚持传承红色基因”理念工作部署,连城县文化体育和旅游局联合县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推出《史说连城》栏目。根据历史发展脉络,深入发掘连城红色文化资源,弘扬连城红色文化,讲好苏区老区时期各区、乡苏维埃政府民主建设故事。深化党史宣传学习教育活动,进一步推动连城红色旅游发展.
第十六期
创建中央苏区核心区域之发展苏区经济
为巩固扩大红色苏区,连城党组织和苏维埃政府广泛发动人民群众,制订各项得力措施,努力发展苏区经济,为粉碎国民党反动派对苏区的经济封锁,提高苏区人民的生活水平而斗争。
首先是大力发展农业生产。广大农民群众,在分得了自己的土地以后,生产热情空前高涨,千百年来他们第一次在自己的土地上辛勤耕作,当年就获得了好收成。新泉县1930年比1929年增收两成。各级苏维埃政府因势利导组织农民耕种,兴修水利,开垦荒地和开展各区、乡的生产竞赛。1930年秋,林坊区人民分田以后,区苏维埃政府就针对林坊缺水,许多田成“望天田”的现状,决定从五寨坑挖一条水圳,引水灌溉,在区苏干部的带领下,全村男女老少齐上阵,人人自带午饭,每天出勤五、六百人,几天功夫就把这条长达3公里的水圳挖好,解决了部分田地的水源问题。在城关则由县委书记李明光和县苏主席沈邦翰亲自带领居民及近郊农民清理文川河道,提高邓光陂水坝,既解决储水灌溉农田,又解决城区居民生活用水。各级苏维埃政府各显神通,领导当地群众修陂筑坝、挖塘,连只有几十家的坪上、萧坑、上寨等山村,也修了多处水陂,开千百年群众同力协力兴建公益事业之先河。
为了发展农业生产,各级苏维埃政府努力扩大耕地面积,领导群众开展开垦荒地活动。各级政府将开垦和消灭荒地列入年度计划,如1934年初,新泉县苏维埃政府决定当年开垦和消灭荒地1000担(折约400亩),政府鼓励和组织群众开垦荒地,多种杂粮,并规定凡新垦荒地,归开荒者所有,不收土地税,对开荒有成绩者,政府还给予物质奖励。因此,连城苏区人民群众掀起了轰轰烈烈的垦荒运动,农民有了自己的土地,生产积极性空前高涨,收入的谷子多了,上市出卖的谷子也多了。苏维埃政府考虑到防止谷价下跌和不法商人乘机囤积,谷贱伤农等问题,适时组织粮食调剂局。1931年秋,新泉县粮食调剂局成立,并在新泉设立两个大谷仓,同时所属部分大乡也组织起粮食合作社,沟通上下粮食收购和调剂工作。1932年秋,连城县粮食调剂局成立,设立粮食调剂员2人,调剂局的主要任务是秋冬季节向各产粮区、乡收购和储备粮食,调节限制粮价,春荒时节则向外地购进粮食供应群众,如:连城县苏在1934年春荒季节多次组织大批人员,往返于邻近的宁化、清流李家等地采购了大批粮食来供应县城需要和交纳军粮,这样既调剂了粮食,又控制了粮价,既保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又较好解决了城关地区缺粮问题,深受群众拥护。
其次,着力发展对外贸易。针对敌人对苏区的经济封锁,根据中央工农民主政府的决定,新泉县于1933年8月成立了对外贸易分局,负责沟通赤白地区的贸易,使苏区境内的生产与境外的商品能够得以经常的交换,缩小农业产品与工业产品的剪刀差,领导各区、乡消费合作社的业务工作。新泉外贸局设经理1人,采购员10多人,还有一支民警队,负责保卫外贸分局的活动。在外贸分局的努力下,苏区人民群众迅速恢复和扩大原有的土纸、烟叶、木材等农副产品的生产,组织丰富的土产货源,向外地或白区出口,换回苏区所需的工业品,外贸分局充分利用苏区、白区商人的作用,在不违反苏维埃法令,不破坏革命、不垄断商品的原则下,允许白区商人到苏区来做生意,自由营业。对苏区商人则采取保护和优待政策,如他们到白共采购物资需要光洋,外贸分局就设法为他们兑换光洋同时兼顾红白区经商人员的利益,使商人有利可图,这样他们便想尽一切办法,到白区去采购物资,同时把苏区农副产品巧妙地推销出去。
新泉县下辖的池溪、芷溪、庙前、南阳、乐江、小鱼潭等8个合作社,在外贸分局的领导下,各区、乡的消费合作社的作用也得到了充分地发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