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乡村旅游不要搞大拆大建,要因地制宜、因势利导,把传统村落改造好、保护好”“新时代的乡村振兴,要把特色农产品和乡村旅游搞好”……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乡村振兴、乡村旅游工作,作出多次重要指示。全国文化和旅游系统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推动乡村旅游模式创新、产品升级、服务优化,推动乡村旅游成为新时代撬动乡村资源潜在价值、传承创新乡村文化生活、促进农村全面进步的关键载体和强大动力。
寄托美好生活田园梦
党的十八大以来,乡村旅游已逐渐成长为万亿级收入规模的新兴产业。全国乡村旅游数据监测中心数据显示,2024年“五一”假期,全国乡村旅游接待总人次达1.72亿,实现乡村旅游总收入518.17亿元,分别同比增加8.9%和12.3%。乡村旅游蓬勃发展的缩影里,承载着人民群众对美好田园生活的向往,寄托着浓郁乡愁。
全国各地因地制宜,挖掘文化内涵,发挥生态优势,突出乡村特点,开发了类型多样、特色鲜明的乡村旅游产品。
浙江省丽水市龙泉市宝溪乡溪头村——一个被青山碧水围绕的乡村,自然资源丰富,更孕育出绝美的青瓷艺术。多年来,溪头村积极探索生态保护与文化融合的乡村旅游致富之路,发展了龙窑烧制、研学旅行、特色民宿等业态,让村庄成为主客共享的文旅融合新空间。
山东省威海市荣成市俚岛镇烟墩角村,依山傍海、景色秀丽,有成片被誉为“国内生态民居的活标本”的海草房。在保护海草房的基础上,烟墩角村依托特色资源,定期举办摄影大赛、海草房传统营建技艺培训等活动,吸引了大量摄影爱好者、美院学生及自驾游客来此采风、游玩,带动了当地乡村旅游产业发展。
如今,以乡村旅游重点村镇、乡村旅游精品线路、乡村旅游集聚区等为支撑的乡村旅游点、线、面互动发展格局日趋完善,乡村旅游产品供给不断优化、基础设施不断完善、服务质量不断提升,以农民为主体的利益联结机制不断健全,乡村旅游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独特优势和综合效益不断凸显。
提升城乡经济融合度
近年来,文化和旅游部以重点村镇为基础,引导各级政策、资金、宣传、人才等资源倾斜投入,优化乡村旅游发展环境,深入阐释了乡村旅游在改善乡村环境风貌、复兴乡村历史文化、重塑乡村诗意生活、丰富人民精神世界等方面的作用和价值,不断提升乡村旅游重点村镇品牌可见度和影响力。
在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凤羽镇,以“软乡村、酷农业、融艺术、慢生活”为理念,集合农业、文化、创意、旅游多元业态的新兴文旅目的地——佛堂村“凤羽大地艺术谷”,依托山景与屋顶水稻田,构筑下沉式“空中稻田剧场”;将闲置乡村校园设施改造为集餐饮、民宿、研学等于一体的“白米仓青年文创空间”;以古建筑为基础打造“星空艺术谷”;推出“白驹过隙”“三个苹果”等大地艺术装置……为乡村生活注入更多文化创意,为乡村振兴增添了新动能。
江苏省苏州市高新区通安镇通过“乡创+文创”模式,在当地树山村创建全国首个“乡村双创中心”,打造“树山守”全系列文创产品,并引进新华书店、乡村图书馆、乡村音乐会客厅等,使村庄文化氛围浓厚。该村还围绕梨园、民谣、戏曲开展乡村特色活动,实施艺术家驻村计划,不仅培养双创人才、孵化双创企业,更激发了乡村活力。
此外,安徽省黄山市黟县,依托宏村与西递两个全国知名乡村旅游IP,树立全域一盘棋理念,让下辖66个乡村形成合力、互为补充,丰富了特色旅游元素,使游客体验感得到极大提升;浙江省湖州市安吉县布局县域“大景区”,将每个村作为一个景点来设计,实现全县旅游高质量发展。
乡村旅游如今成为畅通城乡经济循环、促进产业关联互通的重要桥梁,乡村旅游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双向流动的通道日益畅通,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成效显著,乡村旅游为推进以县域为载体、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贡献独特的旅游力量。
绘就共同富裕新图景
乡村旅游将贫困地区自然文化资源禀赋转化为旅游经济后发优势,为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作出重要贡献,也为促进共同富裕创造了良好条件。文化和旅游部会同相关部门实施乡村旅游扶贫工程,形成“景区带村”“合作社+农户”等模式,帮助2.26万个建档立卡贫困村脱贫摘帽;指导各地完善利益联结机制,保障农民主体地位和持续获益,总结推广“开展经营获益”“提供劳务获益”“出售产品获益”“土地流转获益”“要素入股获益”等利益分享机制,不断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在具体实践中,各地又涌现出“民俗文化依托型”“生态资源依托型”“乡村民宿带动型”“景区发展带动型”“田园观光依托型”“旅游扶贫成长型”等典型模式,让农民不离土不离乡就地创业就业。
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理县桃坪村位于青藏高原东南缘,长征国家文化公园、长江国家文化公园范围内,是茶马古道藏羌彝文化走廊、大九寨旅游环线的重要节点。近年来,当地坚持保护与利用并重,持续推进羌寨碉楼等文物维护,建立村史馆、非遗传习所,培养非遗传承人,并以发展乡村旅游为核心,辐射带动周边村民发展民宿,走出了一条乡村旅游带动群众增收致富的发展之路。
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元阳县阿者科村,是世界文化遗产“红河哈尼梯田文化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地坚持开发“小而精”的文旅深度融合产品,不断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村寨人居环境,增加村民就业及创业机会。2019年至今,共接待游客15万人次,创收约400万元,举办9次乡村旅游发展分红大会,共计分红177.26万元,户均分红27351元,成为活态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发展有机融合的典范。
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以来,文化和旅游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创新推出1597个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镇,打造一批内涵丰富、主题鲜明的“乡村四时好风光”全国乡村旅游精品线路;举办了40多期乡村旅游培训班,培训村干部和乡村旅游带头人超过8000人次。乡村旅游已经成为人民美好生活的重要内容、振兴乡村的特色产业。
如今,文化和旅游部将文旅深度融合作为推动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着力点,不断通过艺术提升、数字提升、餐饮提升等行动,提高乡村旅游重点村镇建设质量和文化内涵,增强乡村文旅从业人员综合素养和乡村发展内生动力。乡村旅游正日益成为推进文旅深度融合、促进物质精神共同富裕的有生力量,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添砖加瓦。
来源 | 中国文化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