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豸山书院群摩崖石刻


丘氏书院  丘氏书院与修竹书院相邻。“丘氏书院”摩崖石刻位于冠豸山五老峰下、丘氏书院院中,为南宋时期所刻,起标明丘氏书院所在地的作用,是丘氏书院的历史沧桑的见证,也是冠豸山上珍贵的宋代遗迹之一。丘氏书院修建于南宋中后时期,前身是丘鳞、丘方叔侄在南宋中前期冠豸山上原址上搭盖的几间草庐。


壁立千仞  进灵芝寺,往灵芝峰方向走,就到了仰止亭。仰止亭建于北宋太宗淳化年间(990-994年),位于灵芝峰下西侧,为文亨罗氏太郎所建,是冠豸山理学兴起的标志,是冠豸山最早的书院。南宋建炎二年戊申岁二月至绍兴元年(1128-1131年)的4年间,文亨罗姓儒士邀请宗亲罗从彦(与杨时、李侗、朱熹合称为福建四大理学家),到仰止亭讲学四年,自此理学在连城传播。

罗从彦(1072-1135年),字仲素,出生于剑浦源里(今南平市延平区罗源村),人称“豫章先生”。先求学于杨时,再拜师程颢、程颐,尽得秘传,后被称为“道南二家”(即杨时、罗从彦)。宋徽宗崇宁二年(1103)时年32岁,于沙县洞天岩颜乐斋讲学,是闽北道学传播的第一创始人。他向学生灌输爱国爱民思想,立论宏伟,讲解精辟,其学问之渊博、理论之深奥,得到了学者的褒勉。南宋建炎二年二月,罗从彦时年57岁,应连城罗氏宗亲邀请,赴连城冠豸山仰止亭讲学四年。他发扬了圣人的“格物致知”学说,笃治性理之学的主张,深深地孕育在学生的心灵里。他提倡亲君子远小人,虽贫寒窘迫而需要更加自爱,更加光明磊落,更加高洁清亮,深深影响了连城学子。期间,他著作《中庸说》,撰成《豫章文集》,题写了“壁立千仞”四字,被罗氏族人錾刻在灵芝峰上。是冠豸山上目前已知的年代最早的摩崖石刻。

名山拱秀  在灵芝峰“壁立千仞”摩崖石刻下方,篆刻着一方连城罗氏五世裔孙罗良凯手书石刻的“名山拱秀”。罗良凯又名罗良佐,又名尧卿,字天泽,号清节,宋理宗乙丑年(绍定二年,1229年)例荐汀州府教授,“名山拱秀”四字题写于南宋淳佑九年己酉年(1249年)中秋节。罗良凯此前亦在仰止亭就读,与当时结庐冠豸山治学的丘鳞、丘方叔侄交游甚密。



小空同“小空同”为元马周卿修建冠豸寨时所刻,隶书。空同的本意是虚无浑茫,亦作空桐、空峒,指甘肃省平凉市崆峒山,崆峒山是丝绸之路西出关中之要塞,古代就有“中华道教第一山”之美誉。“小空同”,表示冠豸山上道教兴盛,可以比拟道教第一山——崆峒山。


南无阿弥陀佛  在灵芝峰的壁立千仞旁有“南无阿弥陀佛”“南无大势至菩萨”“南无观世音菩萨”石刻,为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秦永龙于1992年用楷书写就。


“林赤章先生读书处”,别称“石园”,是因为此处巨石塌落甚多,汇聚成园,故名;又名“天上来”,建于清康熙年间,位于冠豸山五老峰南侧,为邑人林赤章所隐居处。摩崖石刻“林赤章先生读书处”,为行书;“天上来”为楷书。传说此处本无泉水,林赤章撰文祭之,水即从山顶喷出,铮铮叮叮,错落不绝,洞边承以“石窌”接水,林赤章与清初在冠豸山结庐的李森、童日鼎、董若水号称“四愚”,“四愚”将此处名曰“天上来”,并錾刻于“石窌”之上。


  一线天摩崖石刻


一线天景点位于冠豸山主峰,它把主峰一劈为二,左为五老峰,右为灵芝峰,两峰均是悬崖绝壁,垂直高兀,直插霄汉。


万峰朝斗  一线天旁五老峰绝壁高处,篆刻着时任福建省委书记项南为故乡名胜——冠豸山题写的“万峰朝斗”四个大字,时为1985年。


金字泉  五老峰山麓,錾刻着两幅“金字泉”,都是元代马周卿修建冠豸山时所刻,一幅隶书,一幅草书。此处取名金字泉,寓意五行中金生水的含义,凿泉者希望此处清泉永不干涸、清澈如初,而金字泉处果然四季泉涌、奔流不息、从未干涸。


探源  “金字泉”旁还有一幅摩崖石刻,名为“探源”,为清代乾隆年间任连城知县的江苏上元人陈松所题,时为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农历正月。“探源”二字为行书,其本意是探究位于高山之巅的金字泉泉水为何源源不断、四季奔流,而其更深的意思是冠豸山上书院众多,儒家文化在这里得到了很好的传承,原来就是朱熹诗句中所说的“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的缘故呀。



客家神山 “客家神山”为国民党元老——陈立夫为冠豸山所题,书于1997年,时年97岁。陈立夫(1898-2001年)浙江省吴兴县人,名祖燕,号立夫,陈果夫之弟。其二叔陈其美于辛亥革命初期与黄兴同为孙中山的左右股肱。陈果夫及陈立夫是国民党重要人物。陈立夫曾历任国民党秘书长、教育部长、“立法院”副院长等各项要职。国民党败退台湾后,陈立夫曾移居美国,潜心研究中华文化,推动中医药的发展和国际认可。1969年,陈立夫回台定居,晚年竭力推动海峡两岸的交流,提出“中国文化统一论”,当选为台湾“海峡两岸和平统一促进会”的名誉会长。晚年的陈立夫热爱祖国,阐扬中国文化,拥护祖国统一,将自己的有生之年致力于统一大业。200128日,在台中逝世,享年102岁。


白云深处  冠豸山一线天宽度仅二米至五米不等,长未百米,人到谷中,两壁陡竦,天似一线,惊险无比。刚进到一线天约五分之一处,“白云深处”摩崖石刻在五老峰的崖壁上忽然闪现,亦为元代马周卿修建冠豸山时所题刻。这里是定光古佛道场遗址,北宋初,定光古佛曾到冠豸山修行,这幅“白云深处”摩崖石刻就是为了纪念北宋初定光古佛到冠豸山修行而錾刻的。



一线天  进到“一线天”一半处,一道巨大条石砌成的堑门横亘于“一线天”谷,上书“天堑”二字,此堑门修建于明弘治五年(1492年)。“天堑”堑门的侧旁崖壁上,錾刻着一幅楷体书法“一线天”,为当时知县关铨修建堑门时题刻而上,保留至今。


仙露沐香  过“天堑”堑门,就到了“神秀谷”。“神秀谷”半道,灵芝峰一侧崖洞处出现一个“仙露沐香”摩崖石刻,在旁边欢迎古往今来的游客。“仙露沐香”为楷体书法,此处刻“仙露沐香”,乃是传说这里为冠豸山五仙女的沐浴处之故。


鸣玊 “仙露沐香”旁还有一幅摩崖石刻,名为“鸣玊”。这幅书法的突出特点在于不以常规的书写,古代繁体字的字旁的上面为一点,这里写成了一横;字旁的下面原常规的写法为四点,或者将四点连为一条线,而这里,作者将四点写作一点加一横。而字的一点,则移到了第一横和第二横的右旁之间。


洞天深处  “洞天深处”为楷体作品,凿刻于明代。明嘉靖年间进士、江西按察司佥事、长汀人康宪写的一首《水莲精舍》中写到:“洞天深处亦超然,云作池塘石作莲”,就对洞天深处的超凡之美进行过描述。



灵芝山 “灵芝山”摩崖石刻的正文是:灵芝山。落款为:嘉靖甲子仲春,建宁府推官孝丰吴维京题,连城县知事饶平许尚静刻石均用楷体书写而成。嘉靖甲子仲春就是嘉靖四十三年(1564年)农历二月,这幅题刻距今近460年。

建宁府,古代地名,今天南平市大部分。推官,明朝时推官为各府的佐官,是府级政府的四把手(知府、同知、通判、推官),掌理刑名、赞计典,正七品,由吏部铨选。吴维京,明浙江省湖州府孝丰县(今浙江省湖州市安吉县)鄣吴村人。吴维京于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考中进士。嘉靖四十三年(1564年),为连城冠豸山题写了灵芝山,并由当时的连城知县、广东饶平人许尚静刻在灵芝峰上。

明沈德符撰《万历野获编》的“补遗卷三”记载了一件吴维京反腐的事例。这个吴维京就是冠豸山“灵芝山”的题写者吴维京。事情的前后经过如下:

嘉靖四十五年(1566年),监察御史陈志先被朝廷派到江西巡视。在江西巡视期间,送礼的各级官员纷至踏来,他来者不拒,悉数照收。巡视结束后,他将收送的礼品礼金运回家,途经福建崇安县(今武夷山市)时,被窃贼偷走了四箱行李。官员财物丢失或者被窃,也是常有的事,及时报官,也可能全部都能追回。但这次失窃事件,监察御史陈志先是打落牙齿和血吞,有口难言。原来,被盗窃的四箱行李装的都是财物,都是受贿所得。如若报官,都是些见不得光的财物,被问及来源,无法解释清楚。虽说这口恶气可以咽下,但是,四箱财物中有一箱放着一本他历年的受贿记账簿,谁、什么时候、送了什么东西都记载在上面。粗略统计,据《万历野获编》所载:“载赂遗不下数万”,就是说收受的礼品礼金不少于几万两银子。明代监察御史与知县同为正七品,月俸都是七石五斗(粮食),折合成当时的银子合3.75两。如果陈志先收受贿的价值按2万两银子计算,那么,他就收受了5333个月的工资贿赂,相当于当时444年的工资总额了。《明史·卷四十九·职官二》明确记载:“凡御史犯罪,加三等,有赃从重论。”这么巨大的受贿,如果被人拿来举报,那就丢钱、丢官不算,弄不好一条小命都没了。

与丢失财物相比,保命还更为重要,当务之急是要追回那份受贿记录单。无奈之下,陈志先向建宁府衙报了案。受理案件的就是为冠豸山题写“灵芝山”的建宁府推官吴维京。

接到报案后,吴维京亲自指挥并部署对小偷的抓捕行动。经过吴维京的全力侦破,盗贼非常快的被抓获,被偷去行李财物也被全部追缴回来,包括陈志先记载的受贿记账簿一并拿回。这些都还给了这位监察御史。

不料,作为失窃赃物罪证的受贿记账簿经过大家的翻看、口口相传,在官场和民间传播了开来。陈志先受贿记账簿“载赂遗不下数万”传闻也传播到了京城,给事中(言官)何起鸣听闻后,上一道奏章进行弹劾,陈志先被嘉靖皇帝勒令“革职闲住”,在家闭门思过。

明代监察御史平时在京城都察院供职称为内差或常差,如果奉命巡视盐务就叫巡盐御史,奉命巡视漕运就叫巡漕御史,奉命巡视地方就叫巡按御史,称为外差或特差,监察御史外出担任巡按御史是一项经常性的任务。监察御史尊称“巡按”“按台”,明清两代的监察御史均为正七品官。《明史·卷四十九·职官二》中明确记载:“而巡按则代天子巡狩,……,大事奏裁,小事立断。……。凡政事得失,军民利病,皆得直言无避。”监察御史品级虽低,但权力巨大,如果不严守法度,肆意受贿,危害性更大。

这件事发生在吴维京给冠豸山题写“灵芝山”的两年后,吴维京用了一个非常巧妙的办法,让监察御史陈志先的受贿事实暗中传播了出去,形成了舆论氛围,被弹劾下台,是一个聪明的做法。应当要两袖清风、清白做人、以反腐为天职的执掌监察的官员,自己却先腐败了,是一个发人深省的例子。


登冠豸山一首  冠豸山灵芝峰的绝壁上刻着明万历年间监察官员李得阳登冠豸山所题的一首诗——《登冠豸山一首》。全诗正文共八句56个字,用矫若龙蛇、飘逸灵动、出神入化的草书一气呵成,诗的全文是:

谁掷当年獬豸冠,千秋雄镇翠微间。

嵯峨晓迫风霜肃,崒嵂高凌斗汉寒。

远岫似供书笏案,飞泉时泻濯缨湍。

漫言寂寞深山久,犹向人间正色看。

落款为:景渠李得阳。

李得阳,字伯英,号景渠,安徽广得(今安徽广德市)人,明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进士,历任兰溪知县、户部主事、广东兵备副使、九江知府、福建分巡漳南道,后任湖广左布政使、抚楚都御使、工部左侍郎,卒于任上,追赠为南京户部尚书。

这首诗的本意是:当年是谁把的獬豸冠扔在这里,千万年来都在青翠的山间镇守。山势高峻使得早上的风霜都很严肃,高峻凌空让北斗和天河都胆颤心寒。远处的峰峦像放着书籍和笏板的书案,天上飞来的泉水常常倾泻而下飞快的洗涤帽缨。不要随意说她寂寞的呆在深山很久了,她永远都面对人世间,我们要严肃端正的看待。

这首诗是李得阳任分巡漳南道时登连城冠豸山时所写,据清乾隆版《汀州府志·职官》记载,他任分巡漳南道只有一年(万历十八年接任分巡漳南道一职的是张斗),即写于万历十七年(1589年),时年李得阳51岁,距今430余年。

这首诗发挥了丰富的想象力,意思是天上的神灵把獬豸冠丢在了这里,形成了我们看到的冠豸山。千万年来,在连城这方青翠的山间镇守,让国家和平安宁、官员清白廉洁、百姓安居乐业。象征着朝廷法令、国家铁纪的冠豸山,高耸云端、高峻凌空,让早上的风霜也寒气逼人,让人感到严肃端正;让天上的北斗和天河都胆颤心寒。奉劝全体官员,不要轻视冠豸山,不要把纪律和法律视作儿戏,她永远镇守在人间,官员都要端正、敬畏的看待她。



造化钟神秀  从灵芝峰往冠豸山后山不远,一块巨大的丹霞石块上錾刻着“造化钟神秀”,显得灵动洒脱、雍容不迫、俊朗神秀。“造化钟神秀”由原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佛教协会主席、书法家协会副主席赵朴初所题写,意思是冠豸山神奇自然,汇聚了千种美景。




来源:客家潮文学艺术 李元杰 、冠豸山



原文图片请点击:https://mp.weixin.qq.com/s/diWSOo9aix2SXZjUtGuMRQ